一般學生念研究所或畢業後進入研究職場,對於研究方向的選擇大致有二:1.以自己的興趣(專長)為主;2.以環境(或指導老師)所提供者為主。
自己的興趣當然很重要,只是絕大多數人,必須依賴「環境」提供滋養,始能成長茁壯。
個別博士已培養的專長當然很重要,只是如果沒有環境的支持,也很難發揮。
一般博士養成過程中,專長培養不易,即使3-5年之專長養成,仍難以達高峰。因此若要剛畢業的博士學習新領域,或將原專長放到櫃子裡,都是難題。
最理想的情境是「適材」「適所」,也就是個人能找到符合專長施展的環境。但這種情形/機會實在不高。
比較常見的情況是:個人已培養的專長難於工作環境施展,大多因為軟硬體資源不足。此時研究者若未「判斷清楚」「及時調整」,過了幾年,一定抱怨環境不佳,徒呼奈何!
所以新進研究人員的「調適能力」,便是關鍵。他/她必須很快找到環境所提供的最佳研究資源/題材(就地取材),也必須學習必要的新專長(可能需要2-3年,看似頗長的時間,但相對於學術生涯,實屬短暫!!),以便充分應用現有資源(發揚光大)!
一般研究生常有自己的興趣,因此就(只)想作自己有興趣的題目。然而一般研究生由於經驗與研究方法皆不熟悉,因此往往難以看到自己有興趣之題目的瓶頸與根基,也就是常常以 top down 的 approach 想直接「探索」有興趣的題目。另外,研究生的興趣不見得是指導老師的興趣或專長,若研究生「堅持」,往往因為得不到老師的支援,自己也因經驗與準備不足,難以達成目的。以致於絕大多數堅持(只)作自己有興趣題目的研究生,其結局都不甚良好(如研究所之後就不再做研究了)。
對研究生而言,最理想的情境是:自己的興趣剛好有「學有專精」的教授可指導之。但這種情形/機會實在不高。
所以研究生「認識指導老師的專長」以及「調適能力」便是關鍵。他/她必須很快找到環境(指導教授)所提供的最佳研究資源/題材(指導教授之專長),也必須積極學習指導老師之專長(如果指導老師有10年的功力,一般學生至少須要花3-5年的時間才能掌握8成以上的功力!),以便在研究所階段學到「最佳」的功力,成為第1專長!之後的「調適能力」詳上3段新進研究人員的「調適能力」。
Note:
1. 研究人員於「就地取材」之前,應是慎選「環境(機構或指導教授)」。之後便是「落地生根」。如果剛畢業時沒有在理想的環境工作,那只能繼續準備「研究成果」,再俟良機。
2. 若延伸此主題,臨床人員(就地取材)最大的資源有二:臨床個案與病歷,所以只要好好應用之(修改與累積病歷記錄),研究不但簡單可行,成果必定豐碩。
我同意老師的想法:新進研究人員必須就地取材,也必須學習必要的新專長。
回覆刪除我的疑問有2個:
1.新進研究人員如何以bottom up的方式發掘可行的研究題目?
2.如何在不理想的工作環境準備研究成果?
煩請老師解惑,謝謝。
1. 新進研究人員一方面學習「基礎研究學科」,如心理計量、統計、研究方法、流行病學等,再由這些基本學科所培養之能力(觀點)探索/切入擬定之研究方向。切入之後,再思索「基礎」是否已具備(這有點像 top-down)。e.g., 探索「參與度」為職能成效的「中介變項」時,一方面建構評估工具,一方面探索影響「參與度」之原因(如果基礎已具備,也可考慮「參與度」如何影響職能成效)。。。如此,具備深度與廣度的研究題材已然形成。
刪除2. 這基本上是 mission impossible. 如果真的想投入/做好研究,一則還是「就地取材」,另外必須極力邀請研究學者協助。之後,換個好環境,才是斧底抽薪之計!!
暸解。
刪除謝謝老師的說明。
關於2.我想沒有所謂理想的環境,若是指學校環境,除了老師提到的就地取材與團隊因素,那時間管理也是十分重要,要不很容易分身乏術。
刪除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謝謝老師的分享和提醒。
回覆刪除曾經聽過國外的狀況,研究生先講述自己的興趣,然後系上assign較符合此位研究生興趣的老師。此作法可以幫助剛進入研究所且尚無判斷力的學生,但學生就失去了選擇環境的權力。
我覺得對研究主題之興趣可以更換和培養(調適能力),但如何增進研究的功力,需要慎選環境。
謝謝老師的分享。
回覆刪除個人覺得如果兩者(興趣/專長及環境)能配合當然是最好,但於無法兼具也並不是壞事。有時學生有興趣的提材並不一定行的通,畢竟可能看的還不夠遠不夠深。但這時如能有在這專業上專精的老師願意指點方向,可以為自己省下不少的時間和體力。做研究是無法單打獨鬥的,需要應用各種資源,所以此時更需要指導教授的支持及支援。此外,我想研究所最重要的學習是基本能力的培養,且學習如何懂得應用基本能力,如能再加上一顆謙卑學習的心,則隨時隨地都是學習的好機會,隨時隨地都在累積自己的實力。
我覺得興趣對於研究初學者也很重要,在剛踏入這領域時,往往是跌跌撞撞沒有成就感,但興趣就是很重要支持我們向前的動力。
回覆刪除只是要在自己的興趣和老師的專長間取得平衡,勢必需要多次的溝通,在老師的專長中找到自己不排斥的主題。
老師的經驗分享讓我想到李嗣涔校長在今年度畢業典禮的致詞:「學用落差是必然的,只有奠基於學校所學的基礎知識、主動學習,一年後你將成為專家,十年後你將貢獻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