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1次教授年休假 (2009年6月) 已逾10年
每次休假我都會申請【科技部】半年之海外短期研究 (可申請3個月~1年)
一則申請補助 (機票簽證與生活費等),二則與國外學者交流/合作
很幸運皆能獲得科技部支持
寫計畫申請補助是我的專長之一。。。這也是研究人員必備的功力之一!
研究休假是非常難得的福利,繼續領薪水,無須教學。。。
I love it very much!
Note: 2009年6月也是我家小孩移至澳洲就學的日子,那時大兒子TL國小畢業,此時已經博一。。。
從2009年7月生涯第1次研究休假開始撰寫 blog,以跟同學、好友交流教學/研究,甚至臨床之心得。
以下是我的座右銘:
Try hard enough, you can get what you want!
Talent i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你現在的努力 要感動未來的你!
只有藉由他人的視野,才能看到自己思考上的盲點。
2019年12月8日 星期日
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小兒 AI 計畫 喜獲 科技部大力支持
「應用人工智慧系統於發展遲緩兒童評估、治療及成效追蹤: 以粗動作、細動作、運筆、注意力、情緒五領域為主」2019年年底通過,2020年開始執行。
這是我們提前約 2年(2017年開始構思--解決臨床評估效能的問題,或須拉高層次),多人漸次投入AI領域(超前部署)」,所獲致的主要成果!
5年將近「2千萬」總經費(當初我未努力編列經費,否則應超過2千萬)
雖然科技部將每年審核進度………我們樂於努力!!
若能藉此打下基礎,後續可期!!
主要目標有 3:
1. 培養AI應用之研究人才(碩班、博班以及博後)
2. 建構AI團隊
3. 發展幾項 AI 評估工具
這是我參與科技部單一計畫所獲最多經費者,因為這是科技部獎勵新近有潛力(當然不是我)教師之「愛因斯坦計畫」。之後還有「哥倫布計畫」,規模/經費更多!!有此先例,後續者即有努力/追隨方向!!
感謝多人的努力與支持!!
這是我們提前約 2年(2017年開始構思--解決臨床評估效能的問題,或須拉高層次),多人漸次投入AI領域(超前部署)」,所獲致的主要成果!
5年將近「2千萬」總經費(當初我未努力編列經費,否則應超過2千萬)
雖然科技部將每年審核進度………我們樂於努力!!
若能藉此打下基礎,後續可期!!
主要目標有 3:
1. 培養AI應用之研究人才(碩班、博班以及博後)
2. 建構AI團隊
3. 發展幾項 AI 評估工具
這是我參與科技部單一計畫所獲最多經費者,因為這是科技部獎勵新近有潛力(當然不是我)教師之「愛因斯坦計畫」。之後還有「哥倫布計畫」,規模/經費更多!!有此先例,後續者即有努力/追隨方向!!
感謝多人的努力與支持!!
Note: 此計畫之主筆/主持人為義大教師;我協助之。這也是我當初「未能努力」編列預算的緣由,我那時根本沒時間看預算編列,更沒給意見。
2019年12月1日 星期日
2019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每年年底重頭戲---科技部計畫
科技部計畫經費是國內研究人員最主要的【經費資源】
每年年底的【自由型計畫】,是研究人員可自訂主題,相互競爭,爭取資源的主戰場。
每年年底我都會跟主要合作夥伴,提出數個多年期研究計畫。。。
故這也是整合團隊、規劃後續數年研究題材的重要時機。。。
今年計畫的主軸在於 AI計畫 & 溝通技巧計畫,主要內容已準備一年多,要看到成果(論文發表/刊登),還需要2~3年。。。還有兒童語言發展評估,這需要更久。。。
AI技術是團隊寄予厚望,以期提升評估效能。。。也是團隊核心技術之提升(由CAT提升至AI)
溝通技巧&兒童語言發展評估 是研究領域 (影響力/impact) 的擴展。。。
takes time and team efforts, but so interesting and promising...
this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I like research very much. Because I can plan what to do in the future. That is, I am the boss of my job! Particularly, it has been paid by someone else... I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my salary.
每年年底的【自由型計畫】,是研究人員可自訂主題,相互競爭,爭取資源的主戰場。
每年年底我都會跟主要合作夥伴,提出數個多年期研究計畫。。。
故這也是整合團隊、規劃後續數年研究題材的重要時機。。。
今年計畫的主軸在於 AI計畫 & 溝通技巧計畫,主要內容已準備一年多,要看到成果(論文發表/刊登),還需要2~3年。。。還有兒童語言發展評估,這需要更久。。。
AI技術是團隊寄予厚望,以期提升評估效能。。。也是團隊核心技術之提升(由CAT提升至AI)
溝通技巧&兒童語言發展評估 是研究領域 (影響力/impact) 的擴展。。。
takes time and team efforts, but so interesting and promising...
this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I like research very much. Because I can plan what to do in the future. That is, I am the boss of my job! Particularly, it has been paid by someone else... I don't need to worry about my salary.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寫最久的一項研究計畫
一項科技部計畫之撰寫,竟然超過14個月。。。
一般是2~4個月
我的時間分散是主要因素,團隊有點 loose 是第二原因
還好不急………
一般是2~4個月
我的時間分散是主要因素,團隊有點 loose 是第二原因
還好不急………
建立與驗證中風病人職能治療目標設定之決策輔助工具(DASOT)
這是譽騫協助繪製的其中2張圖(共7張圖)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演講就是分享,也是再充電的機會
周日的學會研討會,我們團隊 >10 篇海報與口頭報告
我口頭報告 [評估工具之世代演進: 新科技解決臨床評估困境之潛力], 這雖然是我孰悉的主題,但仍需準備/再更新素材 !
所以這也是我再充電的機會!
另外,演講時與演講後,也會發現自己的遺漏或缺點,這是很好的學習成長機會。
恭喜恭宏獲得優良獎,我獲得佳作,這算青出於藍, great!!
我口頭報告 [評估工具之世代演進: 新科技解決臨床評估困境之潛力], 這雖然是我孰悉的主題,但仍需準備/再更新素材 !
所以這也是我再充電的機會!
另外,演講時與演講後,也會發現自己的遺漏或缺點,這是很好的學習成長機會。
恭喜恭宏獲得優良獎,我獲得佳作,這算青出於藍, great!!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歡迎 Prof. Flint 來訪
UCLA Professor Jonathan Flint 於2016年開啟了一個尋求根治憂鬱症的計畫(Depression Grant Challenge),其中包括發展行動數位技術來評估、追蹤和治療憂鬱症。
UCLA在去年與衛福部接洽合作,致力於將此憂鬱症的研究和相關治療技術擴展至台灣。
Professor Flint 來訪主因在於尋求我們在國內發展 depression CAT 之建議。
感謝恭宏/士捷之協助準備/分享以及跟討論
這是我們發展CAT經驗之國際交流以及 恭宏/士捷 長期練習英文 之實務演練!
I'm proud of them!
UCLA在去年與衛福部接洽合作,致力於將此憂鬱症的研究和相關治療技術擴展至台灣。
Professor Flint 來訪主因在於尋求我們在國內發展 depression CAT 之建議。
感謝恭宏/士捷之協助準備/分享以及跟討論
這是我們發展CAT經驗之國際交流以及 恭宏/士捷 長期練習英文 之實務演練!
I'm proud of them!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新的期刊排名 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
碩班同學跟我分享的 Scimago Journal & Country Rank!!
主要期刊排名指標為 SCImago Journal Rank (SJR) 以及 h index
SJR特性:
Note: AJOT未被歸類於 Rehabilitation 而是 Medicine (miscellaneous)
但有 Health Professions 之 Occupational Therapy 專業學門!!
主要期刊排名指標為 SCImago Journal Rank (SJR) 以及 h index
SJR特性:
- 各期刊的SJR值源自於引用它的期刊之SJR值。
- 被SJR值高之期刊引用,所得SJR值越高。
- 期刊的引用越多,能貢獻給所引用之期刊之SJR值越低;反之越高越高。
- 控制自我引用,若期刊自引在當年度超過其整體被引比例的33%,超出的自引數不算。
- SJR計算之時間區間為3年。
h index: 美國 UCSD 教授Jorge E. Hirsch於2005年提出 :「有h篇文章至少被引用h次」,結合文章數量與影響力兩項關鍵指標。
免費使用!!
可查詢各學門之排名,除了 SJR 另以 Q1~Q4 4級呈現(Q1為前25百分位,最佳)
如何查詢詳醫圖 如何查詢期刊的SJR排名?
但有 Health Professions 之 Occupational Therapy 專業學門!!
2019年9月19日 星期四
臨床人員學習/專業能力養成 之困境 [以及突破]
於臨床學習的主要管道有二: 經驗與知識
經驗來自專家的分享或自己的經驗逐漸累積/內化
知識來自文獻,再於臨床應用,變成經驗吸收/學習/內化
然而,臨床的經驗,因為欠缺 持續與完整 評估與記錄,也少追蹤,故資料/資訊不全。且個案歧異性大,影響變化之因素複雜,難以排除。so 這些經驗難以淬煉或經得起學術驗證,也就是因為不確定,故難以吸收/應用。
專家的分享對於臨床人員,大多是點綴式,難以持續/深入,故難以成氣候。
臨床人員對於學術文獻,一則難有習慣持續閱讀,且難讀懂,更難以應用。。。所以少看文獻,也看不怎麼懂,如何吸收新知呢??
我較能看懂文獻(7~8程內容)【包含研究方法之評析與資料解讀(因為作者常誇大)】,是在副教授之後了。。。。
「臨床人員專業能力」最簡單直接的測試為:邀請臨床人員就其專長演講,我們打成逐字稿,再請其確認。。也可邀請專業人員直接撰寫下來!
各位覺得一位10年的治療師,其逐字稿的長度/字數有多少??
若5年後,再邀請其演講,同一專長之內容,能增加多少?
另一造成「臨床專長」難以持續深入的原因,來自上級單位的干擾。上級單位首長,想任事者-必推出(要求)下屬(OT)執行/投入團隊任務,治療師必須配合之。如A首長要求OT投入甲任務。然而首長的任期通常有限(很少超過 6 年,如台大醫院最近5任院長2004~2020,任期皆未超過5年),過幾年,B首長要求OT投入乙任務。.... 配合首長推動任務者,必然持續轉換專長!!5~6年左右的專長,應該還很難立足。我覺得10年磨一劍,較能確保專長。[Added. July 7, 2022]
以上,誰能突破!?
知道者,請通知我,我重金邀請來我們團隊演講!!
若未能突破上述困境,則臨床功力/專業能力難以提升,貢獻/價值/成就/薪水亦然。
經驗來自專家的分享或自己的經驗逐漸累積/內化
知識來自文獻,再於臨床應用,變成經驗吸收/學習/內化
然而,臨床的經驗,因為欠缺 持續與完整 評估與記錄,也少追蹤,故資料/資訊不全。且個案歧異性大,影響變化之因素複雜,難以排除。so 這些經驗難以淬煉或經得起學術驗證,也就是因為不確定,故難以吸收/應用。
專家的分享對於臨床人員,大多是點綴式,難以持續/深入,故難以成氣候。
臨床人員對於學術文獻,一則難有習慣持續閱讀,且難讀懂,更難以應用。。。所以少看文獻,也看不怎麼懂,如何吸收新知呢??
我較能看懂文獻(7~8程內容)【包含研究方法之評析與資料解讀(因為作者常誇大)】,是在副教授之後了。。。。
「臨床人員專業能力」最簡單直接的測試為:邀請臨床人員就其專長演講,我們打成逐字稿,再請其確認。。也可邀請專業人員直接撰寫下來!
各位覺得一位10年的治療師,其逐字稿的長度/字數有多少??
若5年後,再邀請其演講,同一專長之內容,能增加多少?
另一造成「臨床專長」難以持續深入的原因,來自上級單位的干擾。上級單位首長,想任事者-必推出(要求)下屬(OT)執行/投入團隊任務,治療師必須配合之。如A首長要求OT投入甲任務。然而首長的任期通常有限(很少超過 6 年,如台大醫院最近5任院長2004~2020,任期皆未超過5年),過幾年,B首長要求OT投入乙任務。.... 配合首長推動任務者,必然持續轉換專長!!5~6年左右的專長,應該還很難立足。我覺得10年磨一劍,較能確保專長。[Added. July 7, 2022]
以上,誰能突破!?
知道者,請通知我,我重金邀請來我們團隊演講!!
若未能突破上述困境,則臨床功力/專業能力難以提升,貢獻/價值/成就/薪水亦然。
臨床人員的努力方向/方法【突破上述困境之途徑,下文於 2018年9月13日發表於此 blog】
建立或提升治療師專長是唯一的方向
專長的主要基礎有二:知識與技術
以下就「治療師個人」與「OT單位」論述之。
以個人而言,及早立定專長是關鍵!以生理OT而言,如上肢動作/功能復健、ADL訓練、認知復健、平衡訓練或副木等。除非你想當一個通才(如家醫科醫師),否則臨床人員宜擇一當成終生之專長。若以台大OT而言,那此治療師的臨床專長/能力應是全台最強!!其它醫院的治療師至少是該區域最強!!
強化專長知識與臨床技術之關鍵,除了自己努力,跟學術專家合作是絕對必要。甚至組成興趣團體,持續交流最新知識與技術。單打獨鬥之成效有限,也難以持久。學術專家之研究領域若跟治療師之專長領域吻合或相近,則雙方必是天作之合、相輔相成!!
若以單位而言,宜組成專長小組(避免治療師孤軍奮鬥),定期交換知識、臨床應用與心得。每年舉辦(或協辦)該專長之研討會,以跟全國專家交流。甚至找國際專家/學者交流。
以上若能執行超過5年,則治療師有專精,單位有特色!
目前推動專長培養的困境包含臨床人員未正視「專長培養」,或有專家認為OT重視全人,不適宜培養專長/次專長。總之,我看不到有任何臨床單位長期致力於推動「特定專長」或「通才」之培養。我知道有不少個別治療師懷抱理想,也努力一陣子,但似皆後繼無力。至少我難以看到臨床專長(兼具知識與臨床技術)突出之輩(可讓我在旁學習超過一年的深度)。各單位或個別OT何時會好好思考、提出具體/良好的「專長培養(特定專長或通才)」養成辦法?
事實上,我曾將上述方向/方法提供給數個臨床單位參酌,也承諾親自協助或提供學者專家名單。。。無奈落花有意。。。。我多情了!!
Note:
1. 個人暫不評論目前的再教育(含OT1~OT4或PGY)課程內容。
2. 「評估實習學生/治療師的專長(知識與技術)」是我未來的研究重點之一,有興趣者跟我一起努力!!
3. 最近有好好看我 blog 者,應知道我是在具體回應最近的訪客意見。事實上,這些意見,我早就跟他們講過了。。。。想做的人有限,堅持的人更稀少了。。。。有比治療師專長與成長更重要的方向嗎???若我的方向有誤/方法不可行,歡迎切磋!!
2019年9月13日 星期五
延攬/培養人才 --- 研究團隊之基石
假日是跟學生 (人才) 好好聊天/解除疑惑以及延攬人才的機會
解除困惑部分:
臨床的困境
如何選擇臨床或研究
如何選擇研究主題/環境
如何規劃碩博班學習路徑//克服經濟問題
只要學生願意問/談/釐清,都很簡單/快速。。。。
再來就是如何培養人才,如何讓學生好好學習。。。
如何培養研究功力
只要學生想問/學(投入、付出),都很簡單/但花時間 (累積踏實功力)。。。。
以上是我早上寫研究計畫,中場休息,看到一位畢業生 (潛在人才) 好好聊天/解除疑惑以及延攬人才的歷程
一個多小時,我想信他的多數困惑,皆已釋疑。
之後該生是否加入團隊、好好學習成為團隊的中流砥柱
we'll see....
Note: 解除學生的困惑、讓學生看到願景 是當老師的成就之一。
解除困惑部分:
臨床的困境
如何選擇臨床或研究
如何選擇研究主題/環境
如何規劃碩博班學習路徑//克服經濟問題
只要學生願意問/談/釐清,都很簡單/快速。。。。
再來就是如何培養人才,如何讓學生好好學習。。。
如何培養研究功力
只要學生想問/學(投入、付出),都很簡單/但花時間 (累積踏實功力)。。。。
以上是我早上寫研究計畫,中場休息,看到一位畢業生 (潛在人才) 好好聊天/解除疑惑以及延攬人才的歷程
一個多小時,我想信他的多數困惑,皆已釋疑。
之後該生是否加入團隊、好好學習成為團隊的中流砥柱
we'll see....
Note: 解除學生的困惑、讓學生看到願景 是當老師的成就之一。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SDM 準備多時,卻擬知難而退,那又如何退。。。
函恩約一年半來,跟我投入新領域之探索。。。(還有揚揚、美霖、昕宜、子群、貞伃以及昱璇等人之協助,差點忘了芷瑄)
相關領域/主題包含 OSCE (從副木、上肢解剖、翻轉教學一直到溝通與同理心)、實習學生之評分架構、SDM以及FIFE等 (SDM: shared decision making; FIFE: Functioning, Ideas, Feelings, and Expectations that can be viewed as patient-centered interviewing)
每個主題都跟【OT的品質】以及【實習學生/專業人員之能力訓練/提升】相關,這也是為何我想探索這些主題的主因之一!
然而副木OSCE之 scope 太小、實際執行成本高,已撤;
上肢解剖之scope/重要性極高,然目前已進入VR教學,我們團隊欠缺技術,也難以跟上(沒競爭力),亦撤;
翻轉教學需要很多學生很多投入,且成效難以比較 (難以分組比較),撤。。。
實習學生之評分架構,各實習單位確有諸多改良空間,但難以實驗/操控,也撤。
SDM甚至去年就辦過研討會了,還有怡靜、揚揚以及美霖的大力協助。曲高和寡,應是最佳註解。去年研討會時,乏人問津,我應該警覺。因為實在難以影響治療師之決策歷程,遑論結果,快,快撤吧!? 這投入數年了,醫策會以及衛服部正在大力推動之際,我就要撤了嗎!?
以上,皆無正式研究計畫/經費支持。已投入人力與資金甚多。。。但
千金難買早知道。。。【自我反思】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研究亦然如此。
還好還好,我們費盡心力,在怡靜時代開始,近二年來,從治療師與個案之會談錄音中(已轉換成去ID之逐字稿),已累積近30位治療師-個案會談資料,那就看我們如何善用資料!! 目前不易再累積更多資料,因為治療師再接受錄音之意願極低。
我們將於2019學會研討會發表【治療師決策模式之檢核表發展】【治療師共享決策之評分表發展】。。。二者是應用於逐字稿,眾人投入甚多者。
另外,怡晴與黃老師也一起投入溝通與同理心之架構與評分表,竟快一年了。思晴於暑假期間加入,暑假之前應可大致完成【溝通(含同理心)之架構與評分表】。7月時也完成第1項【溝通能力評估工具驗證】之研究計畫,此時怡妙也進來了。。。另外,博後蕙菱於暑假期間也開始整理【溝通介入】實證資料,思晴也快整理好【同理心介入】之實證研究結果。另外,佳燁也於暑假期間開始投入同理心部分,預計今年寫個大計畫。。。整軍經武,強力投入!!
【同理心介入】之實證研究,全世界竟然只有9篇(數量或有誤差)呈現正向結果,這代表任何同理心介入之理論,針對醫療人員或醫療相關學生,皆欠缺實證。因為介入理論/模式多元、實施情境多元、且欠缺中長期追蹤,因此實證層級過低! 諸多理論與介入模式皆有大幅改善空間!!
所以我們或許挖到寶了,至少挖到寶礦礦脈或柳暗花明,因為同理心與溝通技巧之重要性/scope 皆大!! 但目前醫學界相關研究成果(評估與介入)皆有限,OT幾乎空白!!
後續 (短期-3~5年內) 的研究議題//論文發表(以上述逐字稿內容為情境),可包含
以 KEECC (或其它著名溝通評估工具) 評估治療師之溝通技巧
職能治療師決策模式初探
職能治療師SDM執行程度初探
職能治療師SDM評估工具之發產
溝通技巧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比較
同理心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比較
長期 (8+ years)
發展同理心與溝通技巧之理論
相關領域/主題包含 OSCE (從副木、上肢解剖、翻轉教學一直到溝通與同理心)、實習學生之評分架構、SDM以及FIFE等 (SDM: shared decision making; FIFE: Functioning, Ideas, Feelings, and Expectations that can be viewed as patient-centered interviewing)
每個主題都跟【OT的品質】以及【實習學生/專業人員之能力訓練/提升】相關,這也是為何我想探索這些主題的主因之一!
然而副木OSCE之 scope 太小、實際執行成本高,已撤;
上肢解剖之scope/重要性極高,然目前已進入VR教學,我們團隊欠缺技術,也難以跟上(沒競爭力),亦撤;
翻轉教學需要很多學生很多投入,且成效難以比較 (難以分組比較),撤。。。
實習學生之評分架構,各實習單位確有諸多改良空間,但難以實驗/操控,也撤。
SDM甚至去年就辦過研討會了,還有怡靜、揚揚以及美霖的大力協助。曲高和寡,應是最佳註解。去年研討會時,乏人問津,我應該警覺。因為實在難以影響治療師之決策歷程,遑論結果,快,快撤吧!? 這投入數年了,醫策會以及衛服部正在大力推動之際,我就要撤了嗎!?
以上,皆無正式研究計畫/經費支持。已投入人力與資金甚多。。。但
千金難買早知道。。。【自我反思】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研究亦然如此。
還好還好,我們費盡心力,在怡靜時代開始,近二年來,從治療師與個案之會談錄音中(已轉換成去ID之逐字稿),已累積近30位治療師-個案會談資料,那就看我們如何善用資料!! 目前不易再累積更多資料,因為治療師再接受錄音之意願極低。
我們將於2019學會研討會發表【治療師決策模式之檢核表發展】【治療師共享決策之評分表發展】。。。二者是應用於逐字稿,眾人投入甚多者。
另外,怡晴與黃老師也一起投入溝通與同理心之架構與評分表,竟快一年了。思晴於暑假期間加入,暑假之前應可大致完成【溝通(含同理心)之架構與評分表】。7月時也完成第1項【溝通能力評估工具驗證】之研究計畫,此時怡妙也進來了。。。另外,博後蕙菱於暑假期間也開始整理【溝通介入】實證資料,思晴也快整理好【同理心介入】之實證研究結果。另外,佳燁也於暑假期間開始投入同理心部分,預計今年寫個大計畫。。。整軍經武,強力投入!!
【同理心介入】之實證研究,全世界竟然只有9篇(數量或有誤差)呈現正向結果,這代表任何同理心介入之理論,針對醫療人員或醫療相關學生,皆欠缺實證。因為介入理論/模式多元、實施情境多元、且欠缺中長期追蹤,因此實證層級過低! 諸多理論與介入模式皆有大幅改善空間!!
所以我們或許挖到寶了,至少挖到寶礦礦脈或柳暗花明,因為同理心與溝通技巧之重要性/scope 皆大!! 但目前醫學界相關研究成果(評估與介入)皆有限,OT幾乎空白!!
後續 (短期-3~5年內) 的研究議題//論文發表(以上述逐字稿內容為情境),可包含
以 KEECC (或其它著名溝通評估工具) 評估治療師之溝通技巧
職能治療師決策模式初探
職能治療師SDM執行程度初探
職能治療師SDM評估工具之發產
溝通技巧評估工具(自行發展)之發展與驗證(含傳統工具與CAT)
同理心評估工具(自行發展)之發展與驗證(含傳統工具與CAT)溝通技巧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比較
同理心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比較
以上,若能完成一半,所有過往投入應已值得!!
中期 (5~8年)
發展同理心與溝通技巧之介入模式應用於各種情境
發展同理心、溝通技巧與決策之AI評估模式
長期 (8+ years)
發展同理心與溝通技巧之理論
發展同理心、溝通技巧與決策之AI介入模式
撰寫同理心與溝通技巧之教科書
同理心與溝通技巧之評估與介入應用於其他醫療專業人員(甚至其他與人互動之專業)
以上,若能完成一半,作夢也會笑!!
2019年8月14日 星期三
目標導向 + 問題導向學習
也是個別化學習或學生導向學習
e.g.,
如 any person 可列出學習目標與困難:
e.g.,
· 想學的內容【目標導向+個別化或學生導向學習】
1. 資料庫的使用
【my suggestions: 碩班第1學期必修課--文獻評析課以及團隊高手切磋。2個月應可達6~7分(滿分10分),碩班念完8分就很厲害了。那瓶頸何在?--問題導向】
主要瓶頸有四:1.方向/目標是否明確;2. 相關概念/詞彙是否足夠;3.檢索技術;4.閱讀/瀏覽能力。前3者較易突破,4之成長緩慢。
2. 英文文獻的評析與統整
【my suggestions: 碩班第1學期必修課--文獻評析課、團隊高手切磋以及下學期的必修課--進階 seminar。1學期應可達4~6分(滿分10分),碩班念完7分就很厲害。那瓶頸何在?】Note: 評析與統整之功力差異甚大;如果老師目前的功力為8分,那碩班學生畢業前可7分哪就接近 genius了。基本上各種核心研究能力皆有同特質--極深、費時、費力、漸入佳境(倒吃甘蔗)。3~5年全力投入,絕大多數還是功力有限。。。謙卑有利於學習!
3. 提升文獻寫作能力
【碩班第1學期必修課--文獻評析課(一小部分)、團隊高手切磋,以及下學期的必修課--進階 seminar,以及碩論。2年應可達4~6分(滿分10分),碩班念完6分就很厲害了。那瓶頸何在?】】
4. 了解研究的架構以及如何寫論文
【碩班第1學期必修課--文獻評析課、下學期的必修課--進階 seminar以及碩論。研究架構--1學期應可達5~6分(滿分10分),碩班念完7分就很厲害了。如何寫論文,同文獻寫作。】
5. 學習電腦適性測驗的使用
【何時需要? 有空閱讀研究計畫//學生博論以及線上測試? 3天(每天8小時)即可瞭解6~7成主要概念】
6. 學習評估工具的心理計量特性驗證
【碩班第1學期選修課--心理計量驗證。1學期應可達4~6分(滿分10分),碩班念完7分就很厲害了。】
· 學習的困難【問題導向+個別化或學生導向學習】
【宜訂定學習策略、跟高手切磋、定期追蹤以及修正策略。可參考9宮格(另一 post),自訂之!】
1. 對於文獻內容無法快速與精確的掌握重點,文字語意理解較差
【策略--從上而下或目標導向閱讀】從上而下: 先從標題、研究目的以及段落主題句下手。目標導向: 你想知道的資訊會出現在哪一 section!?
2. 口語表達的能力較弱
【策略--從上而下、寫下重點、勤練習、錄音/影、高手切磋】
3. 對於非結構化事物學習速度較慢,應變能力較差
【策略--從上而下、寫下重點、高手切磋、詳讀經典】
2019年8月3日 星期六
個人的瓶頸 與 環境之瓶頸
個人的瓶頸 或可找高手切磋加上努力(長期奮鬥)還有一點運氣,應可突破(持續向上提升。。。
環境的瓶頸,就複雜/困難多了,除了建立共識、集體努力(長期奮鬥)還有運氣,然而建立共識大概就卡住了。。。因為個人能力有限/能否有共識操在他人,何況集體/長期努力,更遙遠。。。。所以魚缸有多大,裡面的魚就是無法更大。。。
我很幸運第1個工作就在臺大。。。這個魚缸遠超過我的能耐大小,還給我很多優渥的福利,所以我樂於持續努力/向上提升!
環境的瓶頸,就複雜/困難多了,除了建立共識、集體努力(長期奮鬥)還有運氣,然而建立共識大概就卡住了。。。因為個人能力有限/能否有共識操在他人,何況集體/長期努力,更遙遠。。。。所以魚缸有多大,裡面的魚就是無法更大。。。
我很幸運第1個工作就在臺大。。。這個魚缸遠超過我的能耐大小,還給我很多優渥的福利,所以我樂於持續努力/向上提升!
2019年8月2日 星期五
好消息: 博班獎學金 每月4萬元
國立臺灣大學優秀博士生獎學金試辦要點
今年9月入學之博班生適用
每名博士生每月獎學金四萬元,獎勵期間自博士班一年級開始,至多獎勵四年;於四年內畢業者,獎勵至畢業當月止。
詳系辦。
每系應有一名!!
我們團隊之新進博班生若獲此獎勵,老師每月再加1萬!
今年9月入學之博班生適用
每名博士生每月獎學金四萬元,獎勵期間自博士班一年級開始,至多獎勵四年;於四年內畢業者,獎勵至畢業當月止。
詳系辦。
每系應有一名!!
我們團隊之新進博班生若獲此獎勵,老師每月再加1萬!
NTU 執行3年後(2019~2021),醫學院每年有7~9位得主。但皆為基礎醫學研究所學生, OT/PT/Nursing 一個都沒有。我想是這3系的博班生論文成果比不上基礎醫學研究所學生,哎呀!!
強者越強....
2019年8月1日 星期四
如何觀摩/學習臨床經驗? 擬開授【臨床典範學習】研究所選修課
以典範學習、目標導向以及多方交流為核心。
有興趣之學生/研究生/工讀生或助理,可跟老師討論後為之,步驟如下(圖):
學生須先準備二項資料:1. model 人選(台大為主,北部各醫院為輔),2. 學習/觀摩目標。也就是學生須瞭解自已的學習目標以及可以學習的對象之專長。老師會協助邀請/媒合臨床典範,以協助學習。
一欣開始試辦,之後考慮成為碩班選修課程
請惠賜意見
課程描述:
此課程將以典範學習、目標導向以及多方交流為基礎,協助學生設定學習目標,再以臨床觀摩/學習以及多方交流(學生、臨床典範以及老師或邀請之專家)以精進研究生之臨床經驗或深入探索臨床議題。
課程目標:
1.確認個別化之臨床經驗學習目標或擬探索之臨床議題 (目標導向)
2.快速有效學習臨床典範之專長/經驗
3.透過文獻查詢、多方交流,以深入/確認學習內涵
對象: 碩二以及博士班學生,可依個人需求重複修課 (但須有不同目標、典範或議題)
學分: 1
回應一欣之問題:
1. 閱覽病歷可能必要,若開課,此問題即可解決。工讀生/助理,暫時無法閱覽病歷。但OT病歷應該OK。
2. yes, 應該追蹤個案,故宜持續(如何決定持續時間,可能與目標有關,屆時再討論具體執行方法),直到目標達成或告一段落。
3. 教學相長,我另會提供誘因,以提升 model 之意願。
4. 學習 model 先以學生挑選為主。老師主要是邀請/媒合。至於是否得罪其他治療師,這有點像選指導教授,應該還好吧。若真的開課,可於事先向治療師統一說明。或可解決一些疑惑。
Many thanks for your constructive questions!
to be continued.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Failure is success in progress" --- 「培育博士人才 台灣最重要的投資」
失敗是研究結果的常態, but failure is success in progress 只要找到問題(錯誤),繼續研究。。。
「一旦年輕人只求快速進入職場累積財富,愈來愈少人願意投入高深學問的研究,台灣將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科學戰場上落敗。因此,我們必須把培育鑽研高深學問人才當作國家最重要的投資,並效法歐陸許多國家的制度(如法國的CIFRE, Convention Industrielle de Formation par lar Recherche),把博士生定位為國家高深研究的基礎人力,納入研究人員編制,給予應有的待遇,甚至可以公開吸引企業和基金會投入,共同培育高端研究人才。」
source: 經濟日報社論 June 26, 2019
「一旦年輕人只求快速進入職場累積財富,愈來愈少人願意投入高深學問的研究,台灣將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科學戰場上落敗。因此,我們必須把培育鑽研高深學問人才當作國家最重要的投資,並效法歐陸許多國家的制度(如法國的CIFRE, Convention Industrielle de Formation par lar Recherche),把博士生定位為國家高深研究的基礎人力,納入研究人員編制,給予應有的待遇,甚至可以公開吸引企業和基金會投入,共同培育高端研究人才。」
source: 經濟日報社論 June 26, 2019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
研究設計/研究方法之功力
如 open window 9 宮格所示: 學習與應用【標準設計】是主要基礎。療效驗證/RCT之研究設計SOP應是最完整/明確,相對也是最簡單學習/設計。
評估工具發展之研究設計,就比較多元,少有 gold standard之研究設計
以近年團隊投入的【溝通技巧】評估工具發展而言,我大致採用多年工具研發之心得,以執行該工具之發展。
昨天準備研究計畫時,看到一篇目的類似論文:Development of a Patient-Doctor Communication Skills Model for Medical Students. Korean J Med Educ 2010 Sep; 22(3): 185-195.
作者所採用的研究方法:
1. The authors extracted common communication skill competencies by comparing the Kalamazoo Consensus Statement, SEGUE framework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Calgary Cambridge Observation Guides, and previous communication skills lists that have been used by the authors.
2. The content validity, with regard to clinical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was surveyed by both faculty physicians and students.
還有結果: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model consisted of 36 items under 7 categories: initiating the session (8 items), building a relationship (6), gathering information (8), understanding a patient's perspectives (類似同理心) (4), sharing information (4), reaching an agreement (3), and closing the session (3). It was used as a guide for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an actual communication skills course.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student performance was assessed using two 7-minute standardized patient interviews with a 34-item checklist. This assessment tool was modified from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model to reflect the case specificity of the scenarios. A patient-doctor communication model... was finally developed.
竟然跟我們的方法/結果非常相似。。。
這也確認我們的方法/研究設計的 robustness,但也降低了我們研究成果的創新性
老實講,我們有關溝通技巧之評估與介入,至少落後國外10年。。。
所以創新與否,對我而言,並非關鍵,因為我們還是 beginners....
我們能夠持續多久//走得多元,才是關鍵。
這也牽涉到後續【驗證】【修改/再驗證】之研究設計,因為基本上,第1版 model 都需要某種程度改良,甚至多次改良!! 有關評估工具【驗證】【修改/再驗證】之研究設計,我們團隊可是經驗豐富。。。所以,路遙知馬力!!
我到 Google 查一下上述論文被引用之篇數與內容 (這也是方法學之應用)。哈哈,應未被好好驗證,更未看到新版。所以我們只要持續,就追得上,且可做得更好!! 3~5年,看看我們發表幾篇論文就知道端倪了!!
評估工具發展之研究設計,就比較多元,少有 gold standard之研究設計
以近年團隊投入的【溝通技巧】評估工具發展而言,我大致採用多年工具研發之心得,以執行該工具之發展。
昨天準備研究計畫時,看到一篇目的類似論文:Development of a Patient-Doctor Communication Skills Model for Medical Students. Korean J Med Educ 2010 Sep; 22(3): 185-195.
作者所採用的研究方法:
1. The authors extracted common communication skill competencies by comparing the Kalamazoo Consensus Statement, SEGUE framework communication skills, the Calgary Cambridge Observation Guides, and previous communication skills lists that have been used by the authors.
2. The content validity, with regard to clinical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was surveyed by both faculty physicians and students.
還有結果: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model consisted of 36 items under 7 categories: initiating the session (8 items), building a relationship (6), gathering information (8), understanding a patient's perspectives (類似同理心) (4), sharing information (4), reaching an agreement (3), and closing the session (3). It was used as a guide for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an actual communication skills course.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student performance was assessed using two 7-minute standardized patient interviews with a 34-item checklist. This assessment tool was modified from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model to reflect the case specificity of the scenarios. A patient-doctor communication model... was finally developed.
竟然跟我們的方法/結果非常相似。。。
這也確認我們的方法/研究設計的 robustness,但也降低了我們研究成果的創新性
老實講,我們有關溝通技巧之評估與介入,至少落後國外10年。。。
所以創新與否,對我而言,並非關鍵,因為我們還是 beginners....
我們能夠持續多久//走得多元,才是關鍵。
這也牽涉到後續【驗證】【修改/再驗證】之研究設計,因為基本上,第1版 model 都需要某種程度改良,甚至多次改良!! 有關評估工具【驗證】【修改/再驗證】之研究設計,我們團隊可是經驗豐富。。。所以,路遙知馬力!!
我到 Google 查一下上述論文被引用之篇數與內容 (這也是方法學之應用)。哈哈,應未被好好驗證,更未看到新版。所以我們只要持續,就追得上,且可做得更好!! 3~5年,看看我們發表幾篇論文就知道端倪了!!
2019年6月27日 星期四
MoCA 也商業化了
2020年9月起,需申請許可且須受訓
"To insure consistency and accuracy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to administer and score the MoCA Test will become mandatory as of September 1st 2019. You will have one year to complete MoCA’s Official standardised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program . After Sep 1st 2020, access to the test will not be possible if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are not completed. If you need immediate access to the test, you can select I am already certified, then complete your certification before September 1st 2020.
If you wish to continue using the MoCA Test without being officially trained and certified, you will be at increased risk for administration, scoring and interpretation errors which could lead to misdiagnosis and liability."
資本主義!!
謝謝 Patrice 提供的訊息。
"To insure consistency and accuracy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to administer and score the MoCA Test will become mandatory as of September 1st 2019. You will have one year to complete MoCA’s Official standardised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program . After Sep 1st 2020, access to the test will not be possible if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are not completed. If you need immediate access to the test, you can select I am already certified, then complete your certification before September 1st 2020.
If you wish to continue using the MoCA Test without being officially trained and certified, you will be at increased risk for administration, scoring and interpretation errors which could lead to misdiagnosis and liability."
資本主義!!
謝謝 Patrice 提供的訊息。
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
訓練博後 英文教學能力
除了 Lynn 的英文課程,持續練習。。。
我兒子也派上用場
他們的角色:
Title: TA (or teaching performance rater)
Job description: Giving feedback to a junior lecturer (the post doc)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indicators:
1. Content expertise
2. Instructional design skills
3. Instructional delivery skills (including presentation skills, plain English usage and pronunciation).
博後的角色: A junior lecturer offers short courses to my son (either TL or TY) once or twice every week. About 5~8 mins per lecture and 10~20 mins for discussion. The lectures are designed by the post docs and be accepted by my sons.
The post doc please record the lecturing and discussion once per 3 times.
Goals:
1. Achiev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3 months (about 12-time lectures). We can check the audio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improvement is meaningful.
2. The post docs participate in 2020 or 2021 國際學術研討會
Enjoy the practice and achievement!
我兒子也派上用場
他們的角色:
Title: TA (or teaching performance rater)
Job description: Giving feedback to a junior lecturer (the post doc) in terms of the following indicators:
1. Content expertise
2. Instructional design skills
3. Instructional delivery skills (including presentation skills, plain English usage and pronunciation).
博後的角色: A junior lecturer offers short courses to my son (either TL or TY) once or twice every week. About 5~8 mins per lecture and 10~20 mins for discussion. The lectures are designed by the post docs and be accepted by my sons.
The post doc please record the lecturing and discussion once per 3 times.
Goals:
1. Achiev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in 3 months (about 12-time lectures). We can check the audio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improvement is meaningful.
2. The post docs participate in 2020 or 2021 國際學術研討會
Enjoy the practice and achievement!
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以 AI 簡化多種評估工具
以中風常用評估工具,如 NIHSS, Barthel index, MMSE, SIS 等(共約150項題目)臨床或臨床試驗常用之評估工具,AI技術可同時/一併簡化之。我們預估至少可減少2/3之項目,上述工具只需50題以內!
AI技術可跳脫傳統統計之限制(如線性回歸需假設線性相關/常態分布等),只要數量大,變項越多,簡化/預估之成效越加!
這需大資料庫,且長期追蹤為佳!!
我們已有類似資料庫可以測試, sounds great!!
這列為優先處理任務~~
以上是早上跟恭宏討論的結論之一!
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
OSCE 教學/研究方向之整合
團隊後續 宜設計 溝通技巧/同理心/SDM 之OSCE 教案,以改良相關評估工具、教案、教學模式
我快速查一下PubMed台灣 OSCE 研究現況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tw] AND TAIWAN[AD] ):
看到幾篇相關/有趣文獻
再與醫院教學中心合作,取得相關錄音影資料,以利後續驗證/研發新評估工具。這可累積大量錄影資料,有利後續AI評估工具之發展。
相關評估工具包含:考官評學生、SP評學生、考官評SP、以及學生自評等【後續同儕/同學也可當成評估者】
溝通技巧/同理心/SDM 之OSCE 教案 與教學 可成為實習學生臨床考試之一部分或另開新課程(大四選修)[與臨床治療師合作]
可申請教育部教學研究計畫
我快速查一下PubMed台灣 OSCE 研究現況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tw] AND TAIWAN[AD] ):
看到幾篇相關/有趣文獻
- Situated teaching improves empathy learning of the students in a BSN program: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 Can teaching hospitals use serial formative OSCEs to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 Multi-source evaluation of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family medicine residents.
- Power of the policy: how the announcement of high-stakes clinical examination altered OSCE implementation at institutional level.
2019年6月4日 星期二
練習英文 聽 & 講
看到 AI教你練習英文聽與說之新聞 (ELSA APP), 我就去下載玩一玩
玩了約3天(可免費試用7天),我就買1年份,約台幣1000元。【若有毅力者,可考慮買終身的,比較划算!!我已持續練習超過1年多了! Aug. 24, 2020】
聽 &說 練習,APP 可立即給予回饋(指出哪個字/音 發音錯誤),且說明如何發音, so lovely!
但有些說明看了之後,我仍然持續錯誤。。。
我就找 Google 求救,在 Youtube 找到許多如何發音的 videos... so great!!
玩了約3天(可免費試用7天),我就買1年份,約台幣1000元。【若有毅力者,可考慮買終身的,比較划算!!我已持續練習超過1年多了! Aug. 24, 2020】
聽 &說 練習,APP 可立即給予回饋(指出哪個字/音 發音錯誤),且說明如何發音, so lovely!
但有些說明看了之後,我仍然持續錯誤。。。
我就找 Google 求救,在 Youtube 找到許多如何發音的 videos... so great!!
我最喜歡 Sounds American
為了加強熟悉口語文字之使用(非平常看論文/教科書的學術文字),就上網看漫畫/英文版!!又花了1500元看一年。
現在天天使用 ELSA APP... 加上天天看漫畫 【我已持續1年多了! Aug. 24, 2020】
週末假日時間加倍...
*只是還是要提一下:英文之聽說讀寫,對我們而言:讀 最重要,這也是花我們最多時間者。但對我而言「寫」更重要,更花時間。
讀是吸收與咀嚼知識,寫是咀嚼與呈現知識!會寫就越會讀!!
讀與寫皆需要與高手切磋(目前也有APP可自動校正文法與用詞),才能除錯/進步。我寫作之英文修改時間與費用,長期累積已相當驚人。
聽 &說 的機會/重要性 那就少很多了。。。也是我長期不重視(或沒時間學習/練習)的原因
為了加強熟悉口語文字之使用(非平常看論文/教科書的學術文字),就上網看漫畫/英文版!!又花了1500元看一年。
現在天天使用 ELSA APP... 加上天天看漫畫 【我已持續1年多了! Aug. 24, 2020】
週末假日時間加倍...
*只是還是要提一下:英文之聽說讀寫,對我們而言:讀 最重要,這也是花我們最多時間者。但對我而言「寫」更重要,更花時間。
讀是吸收與咀嚼知識,寫是咀嚼與呈現知識!會寫就越會讀!!
讀與寫皆需要與高手切磋(目前也有APP可自動校正文法與用詞),才能除錯/進步。我寫作之英文修改時間與費用,長期累積已相當驚人。
聽 &說 的機會/重要性 那就少很多了。。。也是我長期不重視(或沒時間學習/練習)的原因
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恭喜李博士
士捷 June, 2019
Sep., 2013~June, 2019; 碩一後直升博班
博論題目: 發展思覺失調症患者篩檢暨評估之多向度臉部情緒辨識測驗
代表著作: Lee SC, Huang YJ, Lin GH, Chou YT, Chou CY, Hsieh CL.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Functioning Assessment Using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8;99:306-313.
Be our post-doc soon.
Sep., 2013~June, 2019; 碩一後直升博班
博論題目: 發展思覺失調症患者篩檢暨評估之多向度臉部情緒辨識測驗
代表著作: Lee SC, Huang YJ, Lin GH, Chou YT, Chou CY, Hsieh CL. Development of a Social Functioning Assessment Using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8;99:306-313.
Be our post-doc soon.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溝通能力(含同理心)之評估、介入與理論建構
road map:
漸進性研究主題:
1. 傳統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特性比較
2. 發展傳統評估工具
3. 發展電腦適性測驗
Note: 同理心是 social cognition & Theory of mind 之核心,意即三者有共同的內涵。故同理心的研究主題可橫跨【醫療人員】、【schizo】&【ASD】,甚至一般兒童或其他專業人員(法官、律師、教師等)。
具體 研究題目 1:職能治療實習學生同理心測驗之心理計量特性比較
研究經費/計畫:申請台大醫院院內研究計畫
時限:108年7月底提出
主持人:陳O妙
研究人員:O恩
研究對象:實習學生/中風病人
以學生執行 「中風病人FIFE 訪談/回饋歷程」為評估同理心之標的
研究經費/計畫:申請科技部研究計畫
暫訂主持人:黃OO
研究對象:實習學生
題目3:醫病溝通溝通能力測驗之心理計量特性比較
研究經費/計畫:申請中山--奇美醫院計畫
時限:108年7月中旬提出
主持人:陳OO
研究人員:O晴
以學生執行 「中風病人FIFE 訪談/回饋歷程」(或特定SDM[如短期目標設定])為評估之標的
研究對象:實習學生/中風病人
計畫內容重點,待O晴、O恩與我討論後再決定之
研究經費/計畫:申請科技部研究計畫
主持人:李O珍
研究對象:實習學生
題目7:醫病溝通電腦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之發展
漸進性研究主題:
1. 傳統評估工具之心理計量特性比較
2. 發展傳統評估工具
3. 發展電腦適性測驗
4. 發展AI評估與介入系統
5. 發展介入模式
6. 發展理論
另就醫療人員,可發展 OSCE (含 summative & formative OSCE)
研究對象:實習學生(治療師)、思覺失調以及ASD(皆為評估與介入之對象)另就醫療人員,可發展 OSCE (含 summative & formative OSCE)
Note: 同理心是 social cognition & Theory of mind 之核心,意即三者有共同的內涵。故同理心的研究主題可橫跨【醫療人員】、【schizo】&【ASD】,甚至一般兒童或其他專業人員(法官、律師、教師等)。
具體 研究題目 1:職能治療實習學生同理心測驗之心理計量特性比較
時限:108年7月底提出
主持人:陳O妙
研究人員:O恩
研究對象:實習學生/中風病人
以學生執行 「中風病人FIFE 訪談/回饋歷程」為評估同理心之標的
研究目的:比較2~3種測驗之心理計量特性(施測者內信度、施測者間信度與同時效度 [vs 學生自評/指導老師評估])
以剛畢業生為測試對象/先以助理扮演SP
另需準備如何介入(給學生回饋),以利學生提升同理心,提高參與計畫之意願
宜先申請/通過IRB,以利後續收案
Note: 團隊於之前已申請通過【職能治療實習生與中風病人之醫病溝通技巧與決策模式之調查】IRB,故擬修改此計畫以作為收案之IRB,請譽騫協助變更之。
另需準備如何介入(給學生回饋),以利學生提升同理心,提高參與計畫之意願
宜先申請/通過IRB,以利後續收案
Note: 團隊於之前已申請通過【職能治療實習生與中風病人之醫病溝通技巧與決策模式之調查】IRB,故擬修改此計畫以作為收案之IRB,請譽騫協助變更之。
題目2:職能治療實習學生溝通能力之評估與介入
研究經費/計畫:申請科技部研究計畫
暫訂主持人:黃OO
研究對象:實習學生
以學生執行 「中風病人FIFE 訪談/回饋歷程」(或特定SDM[如短期目標設定])為評估之標的
題目3:醫病溝通溝通能力測驗之心理計量特性比較
研究經費/計畫:申請中山--奇美醫院計畫
時限:108年7月中旬提出
主持人:陳OO
研究人員:O晴
以學生執行 「中風病人FIFE 訪談/回饋歷程」(或特定SDM[如短期目標設定])為評估之標的
研究對象:實習學生/中風病人
計畫內容重點,待O晴、O恩與我討論後再決定之
題目4:職能治療實習學生同理心之評估與介入
研究經費/計畫:申請科技部研究計畫
主持人:李O珍
研究對象:實習學生
further assessment studies:
題目5:醫病溝通測驗之發展
題目6:醫病溝通同理心測驗之發展
題目8:醫病溝通同理心電腦適性測驗(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之發展
題目9:醫病溝通AI測驗之發展
題目10:醫病溝通同理心AI測驗之發展
further intervention studies:
11. 醫病溝通介入模式驗證 (for intern OT)
12. 醫病溝通同理心介入模式驗證(for intern OT)
13. 醫病溝通介入模式驗證 (for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
14. 醫病溝通同理心介入模式驗證(for persons with schizophrenia)
15. 醫病溝通介入模式驗證 (for children with ASD)
16. 醫病溝通同理心介入模式驗證(for children with ASD)
17. 發展溝通理論
18. 發展同理心理論
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我想問 新進碩班生 什麼問題(找指導教授相關),還有博班生。。。
如何找到合適的指導教授!?
先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以及心態!
好好思索以下問題,最好是寫下來,更為明確,之後還可修改或提醒自己的(初衷)...
2. 碩班很短,畢業後,有何規畫?
3. 自覺學習能力/態度有何瓶頸?
4. 有無特定困難,如經濟、時間有限,將影響投入/學習
5. 自覺未來最佳的工作為何? 此工作具備那些特質?你需要那些條件才能爭取得到?May 12, 2019 新增
6. 自覺對於研究之酸甜苦辣的瞭解,有多少?
7. 你希望的指導方式(如學生自主或老師為主)?(August 20, 2020 新增)
說明:
1 這問題很目標取向!這也是學生需考量清楚自己的需求/期待(and 務必瞭解老師的專長),才能抓到重點/學到最多!!碩班期間很短,故目標取向是關鍵!
2 長遠打算是人生/職涯關鍵,謀定而後動,佈局長遠!!
3 & 4 學生需有自知之明,也有利於老師針對問題/瓶頸施予援手 as soon as possible.
5. 視野與願景(看得多廣/多遠/深入),這雖然抽象/困難,但卻是年輕人築夢的關鍵
6. 瞭解越多越踏實! (August 10, 2019 新增)
for 博班生(May 12, 2019 新增):
除了上述碩班生之類似問題,and
1. 每週有多少時間/青春可投入研究!?可持續幾年?
2. 8 大研究核心能力如何?瓶頸何在?
3. 有何特別領域/專長/技術想當成一輩子的專長(至少是國內專家)
說明:
1.青春對年輕人最為珍貴。我認為年輕人應在最好的環境//好好學習,高手切磋,才能茁壯!
3. 擬成為國內專家至少需要8~10年的努力
說明:
1 這問題很目標取向!這也是學生需考量清楚自己的需求/期待(and 務必瞭解老師的專長),才能抓到重點/學到最多!!碩班期間很短,故目標取向是關鍵!
2 長遠打算是人生/職涯關鍵,謀定而後動,佈局長遠!!
3 & 4 學生需有自知之明,也有利於老師針對問題/瓶頸施予援手 as soon as possible.
5. 視野與願景(看得多廣/多遠/深入),這雖然抽象/困難,但卻是年輕人築夢的關鍵
6. 瞭解越多越踏實! (August 10, 2019 新增)
for 博班生(May 12, 2019 新增):
除了上述碩班生之類似問題,and
1. 每週有多少時間/青春可投入研究!?可持續幾年?
2. 8 大研究核心能力如何?瓶頸何在?
3. 有何特別領域/專長/技術想當成一輩子的專長(至少是國內專家)
說明:
1.青春對年輕人最為珍貴。我認為年輕人應在最好的環境//好好學習,高手切磋,才能茁壯!
3. 擬成為國內專家至少需要8~10年的努力
Note: 老師的青春更有限了... 我自己很珍惜!!
空巢期 -- what I have been doing...
通常形容孩子長大/離家後,父母突然多出很多時間
我到來的更早,主因是妻小10年前到澳洲!我也是那時開始寫 blog, 一晃10年!!還好這10年。。。除了休閒/運動。。。幾乎都投入研究/教學
時間很多,投入很多! 讓我獲得很多成就感,樂在其中。良性循環!!
我到來的更早,主因是妻小10年前到澳洲!我也是那時開始寫 blog, 一晃10年!!還好這10年。。。除了休閒/運動。。。幾乎都投入研究/教學
時間很多,投入很多! 讓我獲得很多成就感,樂在其中。良性循環!!
2019年5月6日 星期一
Milestones of my career
- Why I chose graduate schools (rather than clinical settings): 1988~1990 (my mid 20s)
- Why NTU (but not the others) to work for my career: 1994~ (early 30s)
- Why stroke as research sample (but not hand injury, SCI): 1994~
- Why research FIRST (but not teaching nor clinical practice): 1994~2018 (early 30s to early 50s)
- Why measurement tools (but not effectiveness of OT) and applied psychometrics as research subjects: 1994~
- Why balance/ADL as research subjects: 1994~
- Why item response theory as core knowledge: 2003 (Professor) ~ (>30 SCI/SSCI indexed papers, May, 2019)
- Why quality of life/utility as research subjects: 2004~ (19 papers, May, 2019) (early 40s)
- Why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CAT): 2008~ (16 papers, May, 2019)
- Why cognitive assessments as research subjects: 2008~ (13 papers, May, 2019)
- Why schizophrenia as subjects for cognitive assessments: 2010~ (13 papers, May, 2019)
- Why social cognition as research subjects: 2015~ (early 50s)
- Why AI as core knowledge for future research: 2018~ (middle 50s/before retirement)
- Why child development as TOP research subjects: 2019~
- Why professional skills/SDM as research subjects: 2018~
- Why moving from research to teaching (including teaching-related research): 2018~
- Back to research! Why?
Major milestones
1. Clinical settings presented numerous challenges for me, including limited re-education opportunities, low chances for promotion, low pay, heavy workloads, and minimal autonomy. These were far beyond my ability to change. Moreover, the idea of becoming a doctor, requiring years of additional study and demanding work, wasn't appealing to me. Therefore, I decided against pursuing a clinical path and entered graduate school in the US. Thanks for my parents' financial support!
2. I had several universities to be selected because very few OTs got PhD then. Although I had to be employed as teaching assistant (but not lecturer or higher position) due to my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no published paper), the NTU is the TRUE research university that has given me a huge lift for developing my research ability.
3. Stroke is the largest sample, which can be investigated,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OT. In addition, because of distinct diagnosis, and a variety of issues (physical or psycho-social topics, assessments, intervention, or epidemiology) left to be studied, stroke has given me lots of research topics either in-depth or width.
4. During my participation in our 學系評鑑 in 1994, a well-known scholar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In addition, I had to be promoted and needed papers.... The other advantage is that there have been so many good physical OT teachers (e.g., Prof. Hsueh, Huang, and Mao...). Thus, I didn't have to offer the majors courses and take great responsibility on clinical teaching. They have taken tons of teaching and clinical loads from me for DECADES.
5. Assessments are fundamental and critical for clinical reasoning, goal setting, treatment planning, showing outcomes, and predicting prognosis. However, our measures currently used at clinical settings have been many miles away form achieving the above-mentioned clinical purposes. That is, there are a great number of big issues (e.g., validation of the current measures, revision of the current 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of measures) left to be studied.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is issue, please go to https://atriptouq.blogspot.com/2014/12/cat.html for further details.
Psychometrics can be defined as a study of assessment quality.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e.g., reliability, validity, responsiveness) are the heart of a measure. Applied psychometrics deals with how to apply psychometrics to validate, improve, and/or develop measures.
6. ADL and balance are primary outcomes for OT. The measures used in 1990s were descriptive rather than standardized. Even the Barthel index was not commonly used at clinical settings in 90s. Thus, there were plenty of research topics for me. So far, I have written >30 papers published in well-known journals. You may go to my above-mentioned blog for details.
7. Item response theory (or called modern test theory) is an advanced test theory, which is useful for validation, simpl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particularly CAT). I learned it from scratch with the lift from Prof. Wen-Chung Wang. Such knowledge help me revise some well known measures and develop some our own measures. Most of these result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internationally-known journals. In addition, it also help me write several papers regarding individual-level responsiveness, which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both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to validate and select outcome measures.
8. Quality of life (QOL) or health-related QOL is a primary or secondary outcome of OT. Particularly, disease-specific QOL questionnaires had been developed and widely used for almost every disease. In addition, utility (preference of health) is commonly viewed as a generic index, which is useful for compar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even different interventions on different diagnoses) due to its generic/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Both QOL and utility are useful for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 and cost-utility analysis. I'd spent several years collaborating with Prof. Jung-Der Wang on these topics. Particularly, we had developed a Taiwanese version of WHOQOL-BREF, which is the mostly used measure among the measures developed by me.
9. CAT means fast and reliable assessments, which are fascinating for all. However, the knowledge and data needed for CAT are a lot. Thus, developing a CAT takes time, effort, as well as luck! However, almost all my CATs haven't been used by clinicians. Something wrong about the utility of CAT. to be added later...
10. Cognitive assessments are critical for goal setting and treatment planning. However, the current cognitive measures have limited or poor psychometric evidence, which cannot support its utility for clinical practice. For example,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LOTCA are not satisfactory. Using the LOTCA might be just a waste of time. In addition, it often takes lengthy time to administer cognitive assessments. For research purposes, researchers have to use psychometrically sound cognitive measures to specify or screen patients' cognitive impairments in order to target/match corresponding cognitive intervention protocols. However, most of the current cognitive measures cannot satisfy such needs. Another critical issue is "cultural dependence." Specifically, the items and content of cognitive assessments are highly affected by culture and language. So, the cognitive measures developed in the other countries may not be used here. Thus, we have to develop our own cognitive measures to achieve our research and clinical purposes.
11.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have various cognitive impairments. In addition, they, large size of sample, can be easily reached/assessed in some major hospitals. Thus, they are very suitable sample for examining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cognitive measures.
12. Social cognition has been shown as a critical mediator between cognitive functions and social functions. Impair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can be see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r ASD. Thus, assessing social cognition is important for clinical management or research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r ASD.
13. AI might solve some problems of CATs. Although CAT can achieve fast and precise assessments, development of CATs takes time and luck. There are still lot of of domains without CATs. For using CATs, clinicians have to learn how to administer, which takes time. In addition, they have to install the CATs' programs into their institutions'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AI can AUTOMATICALLY and SIMULTANEOUSLY assess patients' several phys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even cognitive domains (e.g., motor, balance, mobility, emotion, attention, executive function, language, social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empathy) via video analysis WITHOUT clinicians' efforts. The results of AI assessments are digitized so that the afterward analysis, application, and output are very useful for clinicians, researchers, and patients!! The progress of AI is very speedy so that we just need to catch up the contemporary advancements and that we don't need to pay efforts to advance the AI technologies.
14. Current assessments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al domains can be inefficient. Both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are generally receptive to video recording. Video recordings can capture a child's development across several domains, such as motor skills, language, cognition, emo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These recordings can then be analyzed by AI using data from children with normal and abnormal development. Parents would likely be interested in video recording and receiving results from AI analysis over time. AI has the potential to revolutionize child development assessment by helping us assess progress, analyze data, predict future development or outcomes, and generate reports for parents, clinicians, and researchers. Additionally, the techniques, results, and knowledge gained from this approach could be translated to assessments of age-related decline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Source: https://encrypted-tbn0.gstatic.com/images?q=tbn%3AANd9GcS4gu9bxwh1qVmhUWzhpJxEMAiiDRmafmksEXgZgxgHRtvWgfKn&usqp=CAU
15.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shared-decision making (SDM) are both crucial for delivering high-quality and effective occupational therapy (OT). However, effective methods for improving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lient-centered communication remain largely unexplored. If video recording is implemented in clinical settings, patient-therapist communications can be captured as wel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could the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recordings and identify both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information gleaned from these analyses would be invaluable in pinpointing areas for improvement and ultimately enhancing professional skills.
16. With < 10 years until retirement, my research potential naturally becomes more limited. As a result, I find myself spending more time on teaching my graduate students and research assistants. I believe my teaching can strengthen their abilities and prepare them for their future careers. The experience I gained from researching topics like OSC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ssessment will definitely be helpful in my teaching.
Note: It might be interesting for you to find why my priority shifts from "research first" to "teaching first." Also, my research sample shifts from stroke, to schizophrenia, and then to children. Actually, children have been my research sample and I've written several papers in the filed of children.
17. Back to research! I tried teaching and sharing my knowledge/experience wit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or several years, but ultimately, it wasn't the right fit for me. So, I'm devoting my time to research again, and I absolutely love it! I can't imagine doing anything else for the rest of my career!
2019年5月5日 星期日
台灣科技人才與世界的距離
「台灣少有人才參與整個端對端的產品設計,也欠缺行銷、營運等層面的思考與經驗。簡單說台灣人才多著重在工程層級的技術優化,而非矽谷式創業家式的全面性思維,這也就是台灣科技創新不足的主因。」
「西式教育卻比較鼓勵學生自己找題目,透過寫讀書報告、做問答、寫小論文等方式建構出不一樣的見解,這兩種教育方式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詳:2019-05-04 23:12聯合報 名家縱論 簡立峰
「西式教育卻比較鼓勵學生自己找題目,透過寫讀書報告、做問答、寫小論文等方式建構出不一樣的見解,這兩種教育方式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
詳:2019-05-04 23:12聯合報 名家縱論 簡立峰
2019年4月25日 星期四
投入研究的想法與信心
我想有此想法者多,但有信心者少
可能原因包含:1. 研究的門檻高,短期不易突破,也難有成就感;2. 好的學習環境/伯樂難覓;3. 本身學習瓶頸等
我覺得 1 & 3 可一併面對,好好瞭解自己的學習習慣/優缺點,好好面對/練習,加上高手切磋!之後自然形成良性循環,突破、成就逐一到來。若再有好的環境,那就更美好!
4~6年努力/發表2~3篇論文(第1作者),絕對必須,才有紮實的功力,就會有信心!
4~6年努力/發表2~3篇論文(第1作者),絕對必須,才有紮實的功力,就會有信心!
就「學習習慣/優缺點」以及「環境」而言,這對於年輕人,無論從事哪一項行業皆一樣重要。若就「臨床」與「研究所」環境比較,我想研究所的師資/環境應比臨床好太多。
Note: 我對研究有信心,已老大不小(30好幾了)。因為我碩博班蠻混的,發表第1篇國外論文就超過31歲了。。但約6年後,就信心滿滿了,因為已有把握成為臺大OT第一位正教授!!
我碩博班蠻混的因素大致有二:1.不知論文發表的價值(沒人跟我講);2. 那時覺得只要有博士學位,就有好工作了!也就是當時的「研究識能」很低落。
我碩博班蠻混的因素大致有二:1.不知論文發表的價值(沒人跟我講);2. 那時覺得只要有博士學位,就有好工作了!也就是當時的「研究識能」很低落。
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英文與基本能力培養
我兒子於 high school 需學習 第2語言
媽媽跟他們選擇日語
除了學校每週約2~4小時的課程,每年約40週的 週六補習班教學約2小時
進入大學後,甚至大兒子大學畢業之後,每週六持續補習。。。。
另他們還看日本動漫/漫畫。。。。一週至少看5次(數年來如一日)。。。。還去日本旅遊約5次了...
他們的青春 (含我老婆的接送)+ $$(算投資吧!)
寫於 Lynn 給研究生/助理 comments 之後....
媽媽跟他們選擇日語
除了學校每週約2~4小時的課程,每年約40週的 週六補習班教學約2小時
進入大學後,甚至大兒子大學畢業之後,每週六持續補習。。。。
另他們還看日本動漫/漫畫。。。。一週至少看5次(數年來如一日)。。。。還去日本旅遊約5次了...
他們的青春 (含我老婆的接送)+ $$(算投資吧!)
寫於 Lynn 給研究生/助理 comments 之後....
2019年4月3日 星期三
open window 64/曼陀羅九宮格 vs 8 大 核心研究能力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2019年3月30日 星期六
念研究所 學甚麼?
我大兒子拖拖拉拉的準備念博士班(學士後直攻博班)....
2018 年底9月即可申請 (每年可申請2次 [3月/9月],含獎學金),直到2019年3月底,他還沒最後確認
他想念甚麼/學甚麼/找哪位指導教授? 考慮那些?
1. 有興趣之主題;
2. 好溝通之指導老師;
3. 學術功力強的指導老師;
4. 獎學金;
5. 很強(基礎/具未來性)的研究方法;
6. 研究哲學(或研究精神)
我覺得他的順序大致是:1, 4, 2 & 3.
我建議的順序大致為:5, 4, 6 & 3
*年輕時的「興趣」,可靠嗎? 如絕大多數的研究生,對有興趣主題 所持續投入研究的時間 通常不超過3年(碩士畢業後就大致結束了)!那頂多稱為 短暫(命)的興趣。
年輕時所喜歡的主題,常因為對主題與研究之瞭解有限,如不知研究需要「基礎」與「方法」為根基、甚至需要團隊支持,才可能做得長久/做得好。。。所以年輕人常選擇的研究主題,通常因為欠缺紮實的根基以及團隊支援,碰到困難很快就GG。。。
如研究題材過於應用/臨床(如療效驗證),若無根基(如基礎研究與理論之基石)必難以深入/突破,亦難以延續。以藥物實驗為例,如無學理以及成功的動物實驗為基礎,怎可能直接進入臨床試驗!即使動物試驗成功,臨床試驗之成功率仍低。。。
*澳洲學費很貴(一學期約45萬台幣,一學年就90萬,且還在上漲中),沒獎學金,付不起!我1991~1994在同一學校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QS世界大學排名約50;NTU約75) 念博士,每一學期學費約台幣10萬元。
*研究方法是科學探究的核心方法學(如研究設計、資料分析等),這應是研究生致力學習的核心標的!具備此基本能力,之後想做什麼研究幾乎皆可。也就是「研究主題」可以之後再依據工作所在環境/資源或未來趨勢而調整之。
*研究哲學(或研究精神)包含為何做研究?如何看待研究?投入之精神、持續多久?這可謂學術研究之靈魂,影響學術生涯之發展與生命。這不易瞭解,除非跟指導教授合作/共事一段時間。。。當其研究助理,從旁觀察/瞭解為掌握/學習指導教授的研究哲學之最佳方式,也可瞭解你跟該教授是否容易溝通。
還好,這也是我兒子採用的策略。。。先當RA還有薪水!也可開始瞭解學術研究的歷程並養成基礎研究能力! 此點我兒子最近才開竅,我老婆是一直都搞不清,為何不早一點進入博班。
欠缺研究哲學/精神,之後碰到一些困難,通常就難以為繼GG了。研究一定是做越久,功力越深厚,成果越能累積與應用!10年,20年,30年的功力/成果差距皆很大!!
*「指導老師之學術功力」查一下 Scopus, PubMed or Google scholar 瞭解其研究主題/研究方法以及持續時間,這應是最具體明確的!若具備資料檢索能力以及閱讀能力,應可於30分鐘內輕鬆掌握 每一學者之研究主題、方法以及持續時間,甚至研究團隊。
*「溝通」除了八字/磁場,我想關鍵在於自身如何學習溝通能力與調適。溝通一定是雙向的,除了提升自我的溝通能力(如表達能力、傾聽、同理心、確認),再來就是謙卑與調適!這跟你未來「建構團隊」的能力息息相關。。。無論如何,指導教授的經驗,一定比你多,就盡量開放/好好學!
另外,June, 2017 我有相關的 post 如下:
目標上:學習核心研究能力 (詳八大核心研究能力),最為重要! 這些能力會跟你一輩子,且多數能力為一般性/跨領域,所以後續你即使不再做研究,也需要這些能力!
實務上:從頭到尾做好一個研究(搜尋&評論文獻/提出構想/撰寫計畫書/IRB/收案/資料分析/成果報告或撰稿,好好跟指導教授/審查委員學習)、完成一篇通過審查/刊登之期刊論文(決定題目/資料分析/撰稿/修改/投稿/回覆審查/刊登,好好跟指導教授、合作者與審稿者學習),這二種歷程至為重要。
「做好一個研究」與「完成一篇論文」之經歷越多, 則核心研究能力越強/研究成果自然良好!!
相對的,研究生之研究結果是否良好,是否能發表於好的期刊,這靠經驗與運氣(沒經驗者通常沒運氣)。研究生之經驗有限,研究結果難以達到理想,故研究生無須在意研究結果!
學術研究的路途長遠,且是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Takes time and effort!
Have a nice trip!
2018 年底9月即可申請 (每年可申請2次 [3月/9月],含獎學金),直到2019年3月底,他還沒最後確認
他想念甚麼/學甚麼/找哪位指導教授? 考慮那些?
1. 有興趣之主題;
2. 好溝通之指導老師;
3. 學術功力強的指導老師;
4. 獎學金;
5. 很強(基礎/具未來性)的研究方法;
6. 研究哲學(或研究精神)
我覺得他的順序大致是:1, 4, 2 & 3.
我建議的順序大致為:5, 4, 6 & 3
*年輕時的「興趣」,可靠嗎? 如絕大多數的研究生,對有興趣主題 所持續投入研究的時間 通常不超過3年(碩士畢業後就大致結束了)!那頂多稱為 短暫(命)的興趣。
年輕時所喜歡的主題,常因為對主題與研究之瞭解有限,如不知研究需要「基礎」與「方法」為根基、甚至需要團隊支持,才可能做得長久/做得好。。。所以年輕人常選擇的研究主題,通常因為欠缺紮實的根基以及團隊支援,碰到困難很快就GG。。。
如研究題材過於應用/臨床(如療效驗證),若無根基(如基礎研究與理論之基石)必難以深入/突破,亦難以延續。以藥物實驗為例,如無學理以及成功的動物實驗為基礎,怎可能直接進入臨床試驗!即使動物試驗成功,臨床試驗之成功率仍低。。。
*澳洲學費很貴(一學期約45萬台幣,一學年就90萬,且還在上漲中),沒獎學金,付不起!我1991~1994在同一學校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QS世界大學排名約50;NTU約75) 念博士,每一學期學費約台幣10萬元。
*研究方法是科學探究的核心方法學(如研究設計、資料分析等),這應是研究生致力學習的核心標的!具備此基本能力,之後想做什麼研究幾乎皆可。也就是「研究主題」可以之後再依據工作所在環境/資源或未來趨勢而調整之。
*研究哲學(或研究精神)包含為何做研究?如何看待研究?投入之精神、持續多久?這可謂學術研究之靈魂,影響學術生涯之發展與生命。這不易瞭解,除非跟指導教授合作/共事一段時間。。。當其研究助理,從旁觀察/瞭解為掌握/學習指導教授的研究哲學之最佳方式,也可瞭解你跟該教授是否容易溝通。
還好,這也是我兒子採用的策略。。。先當RA還有薪水!也可開始瞭解學術研究的歷程並養成基礎研究能力! 此點我兒子最近才開竅,我老婆是一直都搞不清,為何不早一點進入博班。
欠缺研究哲學/精神,之後碰到一些困難,通常就難以為繼GG了。研究一定是做越久,功力越深厚,成果越能累積與應用!10年,20年,30年的功力/成果差距皆很大!!
*「指導老師之學術功力」查一下 Scopus, PubMed or Google scholar 瞭解其研究主題/研究方法以及持續時間,這應是最具體明確的!若具備資料檢索能力以及閱讀能力,應可於30分鐘內輕鬆掌握 每一學者之研究主題、方法以及持續時間,甚至研究團隊。
*「溝通」除了八字/磁場,我想關鍵在於自身如何學習溝通能力與調適。溝通一定是雙向的,除了提升自我的溝通能力(如表達能力、傾聽、同理心、確認),再來就是謙卑與調適!這跟你未來「建構團隊」的能力息息相關。。。無論如何,指導教授的經驗,一定比你多,就盡量開放/好好學!
另外,June, 2017 我有相關的 post 如下:
目標上:學習核心研究能力 (詳八大核心研究能力),最為重要! 這些能力會跟你一輩子,且多數能力為一般性/跨領域,所以後續你即使不再做研究,也需要這些能力!
實務上:從頭到尾做好一個研究(搜尋&評論文獻/提出構想/撰寫計畫書/IRB/收案/資料分析/成果報告或撰稿,好好跟指導教授/審查委員學習)、完成一篇通過審查/刊登之期刊論文(決定題目/資料分析/撰稿/修改/投稿/回覆審查/刊登,好好跟指導教授、合作者與審稿者學習),這二種歷程至為重要。
「做好一個研究」與「完成一篇論文」之經歷越多, 則核心研究能力越強/研究成果自然良好!!
相對的,研究生之研究結果是否良好,是否能發表於好的期刊,這靠經驗與運氣(沒經驗者通常沒運氣)。研究生之經驗有限,研究結果難以達到理想,故研究生無須在意研究結果!
學術研究的路途長遠,且是倒吃甘蔗/漸入佳境!!
Takes time and effort!
Have a nice trip!
2019年3月29日 星期五
規劃新的---以個案為中心之醫病溝通---臨床教學
一、 initial interview & goal setting (含assessment) 之臨床教學 (含錄音)
於同學獨立新接個案時(第1&2次)【約每梯次第5~8周期間】
於獨立/不受干擾之房間(至少是第1次)
每位學生至少2次錄音(與老師討論之後再錄第2次)
目標:提升訪談/溝通能力、goal setting & assessment 能力
*簽同意書或口頭同意錄音以及事後分析(教學或研究用途),若未同意,就不錄音
*找薛老師討論/確認
「1. 先 reading 臨床溝通技能 (一次)
醫病溝通之重要性
溝通原則/技能介紹
溝通能力評估工具/檢核表介紹,並應用於昔日逐字稿
常見醫病溝通困境
2. 錄音1-2次(學生於獨立接個案之後,個案第1-2次接受OT時錄音)
3. 錄音檔 e-mail 給學生
4. 學生參考錄音檔,描述遭遇之溝通難題與具體事件(填寫溝通能力評估工具/檢核表)
並完成個案基本資料、訪談與心得報告,於訪談一周後e-mail繳交
5. 助理整理學生自評結果/製圖表,再依據同學之主要困難,找出錄音內容/譯成逐字稿(或之前 staff 之逐字稿,以當成具體實例說明),以利與同學討論
6. 討論(一次)
學生所遭遇之溝通難題(自評)
如何提升溝通技能
學生意見回饋(溝通與此作業)」
參考文獻:
1. client-centered goal setting
2. 臨床溝通技巧
二、 小兒 FIFE interview (含錄音)
於同學接個案約3~4次(熟悉)之後,約時間訪談家長【每梯次第5~8周期間】
於獨立/不受干擾之房間
目標:提升學生訪談/溝通能力,並瞭解家屬之需求
*簽同意書或口頭同意錄音以及事後分析(教學或研究用途),若未同意,就不錄音
於同學獨立新接個案時(第1&2次)【約每梯次第5~8周期間】
於獨立/不受干擾之房間(至少是第1次)
每位學生至少2次錄音(與老師討論之後再錄第2次)
目標:提升訪談/溝通能力、goal setting & assessment 能力
*簽同意書或口頭同意錄音以及事後分析(教學或研究用途),若未同意,就不錄音
*找薛老師討論/確認
「1. 先 reading 臨床溝通技能 (一次)
醫病溝通之重要性
溝通原則/技能介紹
溝通能力評估工具/檢核表介紹,並應用於昔日逐字稿
常見醫病溝通困境
2. 錄音1-2次(學生於獨立接個案之後,個案第1-2次接受OT時錄音)
3. 錄音檔 e-mail 給學生
4. 學生參考錄音檔,描述遭遇之溝通難題與具體事件(填寫溝通能力評估工具/檢核表)
並完成個案基本資料、訪談與心得報告,於訪談一周後e-mail繳交
5. 助理整理學生自評結果/製圖表,再依據同學之主要困難,找出錄音內容/譯成逐字稿(或之前 staff 之逐字稿,以當成具體實例說明),以利與同學討論
6. 討論(一次)
學生所遭遇之溝通難題(自評)
如何提升溝通技能
學生意見回饋(溝通與此作業)」
參考文獻:
1. client-centered goal setting
2. 臨床溝通技巧
二、 小兒 FIFE interview (含錄音)
於同學接個案約3~4次(熟悉)之後,約時間訪談家長【每梯次第5~8周期間】
於獨立/不受干擾之房間
完成個案基本資料、訪談與心得報告,於訪談一周後e-mail繳交
目標:提升學生訪談/溝通能力,並瞭解家屬之需求
*找姜老師討論/確認
「1. 先 reading 臨床溝通技能 (一次)
醫病溝通之重要性
溝通原則/技能介紹
溝通能力評估工具/檢核表介紹,並應用於昔日逐字稿
常見醫病溝通困境
FIFE問卷/回饋單介紹
2. 同學自行執行 FIFE 訪談錄音
3. 錄音檔 e-mail 上傳至指定雲端位址
4. 學生參考錄音檔,描述遭遇之溝通難題與具體事件(填寫溝通能力評估工具/檢核表)
並完成個案基本資料、訪談與心得報告,於訪談一周後e-mail繳交
5. 助理整理學生自評結果/製圖表,再依據同學之主要困難,找出錄音內容/譯成逐字稿(或之前 staff 之逐字稿,以當成具體實例說明),以利與同學討論
6. 討論(一次)
FIFE訪談與應用討論
學生所遭遇之溝通難題(自評)
如何提升溝通技能
學生意見回饋(溝通與此作業)」
參考文獻:
「1. 先 reading 臨床溝通技能 (一次)
醫病溝通之重要性
溝通原則/技能介紹
溝通能力評估工具/檢核表介紹,並應用於昔日逐字稿
常見醫病溝通困境
FIFE問卷/回饋單介紹
2. 同學自行執行 FIFE 訪談錄音
3. 錄音檔 e-mail 上傳至指定雲端位址
4. 學生參考錄音檔,描述遭遇之溝通難題與具體事件(填寫溝通能力評估工具/檢核表)
並完成個案基本資料、訪談與心得報告,於訪談一周後e-mail繳交
5. 助理整理學生自評結果/製圖表,再依據同學之主要困難,找出錄音內容/譯成逐字稿(或之前 staff 之逐字稿,以當成具體實例說明),以利與同學討論
6. 討論(一次)
FIFE訪談與應用討論
學生所遭遇之溝通難題(自評)
如何提升溝通技能
學生意見回饋(溝通與此作業)」
參考文獻:
1. FIFE 簡介
2. FIFE 問卷與回饋表單
3. 臨床溝通技巧
*待準備事項:1. 溝通能力檢核表;2. 學生自填溝通困難問卷;3. 醫病溝通原則/技能介紹文件(中文為主)
以上請惠賜意見!
紅色 highlight 為依據怡靜意見 所做之修改。
紫色 highlight 為依據函恩意見 所做之修改。
*待準備事項:1. 溝通能力檢核表;2. 學生自填溝通困難問卷;3. 醫病溝通原則/技能介紹文件(中文為主)
以上請惠賜意見!
紅色 highlight 為依據怡靜意見 所做之修改。
紫色 highlight 為依據函恩意見 所做之修改。
2019年3月27日 星期三
收集與分享 網路教材
書面或影音(最好低於30分鐘,10分鐘以內更好;影音最好有文字,以更明確),以供隨時檢閱/複習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7qpJeozec
PubMed sear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YFDrORpzA
more materials to be added...
歡迎推薦/分享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7qpJeozec
PubMed searc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YFDrORpzA
more materials to be added...
歡迎推薦/分享
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有朋自遠方來
大學畢業不久的系友
去年取得美國OT執照
並順利找到工作(薪水不錯)
只是工作內容因保險給付限制,且很快就獨立作業(我個人覺得那專業能力就不易進步)
我提醒她未來可考量 OTD/PhD,之後進入大學任教 (part time or full time; research track or clinical track),可豐富未來的旅途!
宜找機會修習 統計、研究方法與學術寫作,以準備或提升(研究)基本能力
後續可考慮協助我們研究:
1.挑一我們執行中的研究主題--長期投入(約每2週參與討論一次(Line or Skype),每次約30分鐘);
2. 提供我們的研究計畫與論文之修改建議;
3. 給英文寫作修改意見(等學術英文寫作功力較強之後)
*有研究成果(論文)將有利於申請PhD獎學金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論文合作者數量 -- 團隊大小與異質性指標
這是 Scopus 資料庫的輸出表之一
合作者數量與論文數,可代表「團隊大小」「團隊成員」「合作持續時間/時段」
跟我合作發表論文 >10篇者,目前(March 3, 2019)12 位。
It tells many stories!
合作者數量與論文數,可代表「團隊大小」「團隊成員」「合作持續時間/時段」
跟我合作發表論文 >10篇者,目前(March 3, 2019)12 位。
It tells many stories!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如何搜尋/確認 model papers/scholars
以我最近的研究議題之一 (醫療人員之溝通能力評估 或 醫病溝通效能評估) 為例
1. 搜尋相關文獻(找出主要評估工具與發展者)
2. 確認工具被引用次數 或 不同工具之引用次數排名
3. 找出主要學者(至少發表過 5篇相關論文,且被引用至少100次),可成為 model scholars
1. 搜尋相關文獻(找出主要評估工具與發展者)
2. 確認工具被引用次數 或 不同工具之引用次數排名
3. 找出主要學者(至少發表過 5篇相關論文,且被引用至少100次),可成為 model scholars
Google Scholar & PubMed 可快速查詢特定論文被引用次數,只要輸入論文名稱即可查詢獲得「引用次數」與「引用之論文」
4. 主要學者之高引用論文或最新發表的論文,可當成 model papers
5. 定期追蹤 model scholars 之新論文 (如使用 NCBI 定期通知你該學者之最新著作)
以上若有技術問題(檢索與確認),請找高手討論。
如我找到 Elizabeth A Rider 的醫病溝通相關著作:
4. 主要學者之高引用論文或最新發表的論文,可當成 model papers
5. 定期追蹤 model scholars 之新論文 (如使用 NCBI 定期通知你該學者之最新著作)
以上若有技術問題(檢索與確認),請找高手討論。
如我找到 Elizabeth A Rider 的醫病溝通相關著作:
1. Amaral AB, Rider EA, Lajolo PP, Tone
LG, Pinto RM, Lajolo MP, Calhoun AW. Development of a brazilian portuguese
adapted version of the gap-kalamazoo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form. Int J Med Educ. 2016;7:400-405.
2. Brown SD, Rider EA,
Jamieson K, Meyer EC, Callahan MJ, DeBenedectis CM, Bixby SD, Walters M, Forman
SF, Varrin PH, Forbes P, Roussin CJ. Development of a standardized kalamazoo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tool for radiologists: Validation, multisource
reliability, and lessons learned. AJR Am
J Roentgenol. 2017;209:351-357.
3. Peterson EB, Calhoun
AW, Rider EA. The reliability of a modified kalamazoo consensus statement
checklist for assessing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multidisciplinary
clinicians in the simulated environment. Patient
Educ Couns. 2014;96:411-418.
4. Rider EA. Advance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 relationship-centered care. Pediatr Ann. 2011;40:447-453.
5. Rider EA, Hinrichs
MM, Lown BA. A model for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across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Med Teach.
2006;28:e127-134. (Google scholar 顯示被引用超過100次)
6. Rider EA, Keefer CH.
Communication skills competencies: Definitions and a teaching toolbox. Med Educ. 2006;40:624-629. (Google scholar 顯示被引用超過100次)
7. Rider EA, Kurtz S,
Slade D, Longmaid HE, 3rd, Ho MJ, Pun JK, Eggins S, Branch WT, Jr. The
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human values in healthcare: An interprofessional
global collaboration to enhance values and communication in healthcare. Patient Educ Couns. 2014;96:273-280.
8. Rider EA, Lown BA,
Hinrichs MM. Teach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Med
Educ. 2004;38:558-559.
以上可確認 Elizabeth A Rider 為 model scholar. 她的著作之中,你有興趣的主題就可成為 model paper
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實力與人和
臨床或研究實力 +人和或是各校考量新聘教師之要點
我想這三者也是職涯的關鍵,缺一難行
臨床或研究實力需長期培養/累積,人和除跟個性有關,亦需時間驗證
我覺得三者之中,研究實力較客觀亦較可能持續養成,if so, 最可能可以逐步/踏實累積!
我特別強調「逐步/踏實」,主因研究功力(成果)養成不易,長期累積更是費力,不少人無法堅持。不少教授,不做研究。一些年輕助理/副教授,論文比我更多,但研究主題卻未深入/功力不夠紮實,勢必難以深入或持續。
故年輕教師需審慎選擇研究方法/主題/技術可持續深入,才得以逐步/踏實累積,走得長遠!以免日後撞到牆壁,不得不更換主題。
如何審慎選擇研究主題/方法,關鍵在於有無資深研究型教師,可供諮詢。但這對年輕研究人員或初入門的研究生,實在是可遇不可求!尤其在台灣,圈子甚小。。。
臨床功力需要環境與時間,還需相關團隊(其他專業人員)支援。主要困難在於欠缺學習管道與資深臨床教師之指導,大多是單打獨鬥,故難度相當高。除非您對臨床非常有興趣,不然我不鼓勵。因為實在太難,且會因時間投入而排擠培養研究功力的時間(臨床環境通常欠缺研究環境)將嚴重影響研究功力之養成。
人和更是抽象,有點鄉愿(不得罪人)。主要原則之一是:絕對不做出傷害(排擠)他人的事,但有時這常常是各說各話,不易釐清。但年輕人若有此經歷,則像跳進黃河。。。日久見人心。。。實在需要花多年時間,且不見得能夠洗清!
我想這三者也是職涯的關鍵,缺一難行
臨床或研究實力需長期培養/累積,人和除跟個性有關,亦需時間驗證
我覺得三者之中,研究實力較客觀亦較可能持續養成,if so, 最可能可以逐步/踏實累積!
我特別強調「逐步/踏實」,主因研究功力(成果)養成不易,長期累積更是費力,不少人無法堅持。不少教授,不做研究。一些年輕助理/副教授,論文比我更多,但研究主題卻未深入/功力不夠紮實,勢必難以深入或持續。
故年輕教師需審慎選擇研究方法/主題/技術可持續深入,才得以逐步/踏實累積,走得長遠!以免日後撞到牆壁,不得不更換主題。
如何審慎選擇研究主題/方法,關鍵在於有無資深研究型教師,可供諮詢。但這對年輕研究人員或初入門的研究生,實在是可遇不可求!尤其在台灣,圈子甚小。。。
臨床功力需要環境與時間,還需相關團隊(其他專業人員)支援。主要困難在於欠缺學習管道與資深臨床教師之指導,大多是單打獨鬥,故難度相當高。除非您對臨床非常有興趣,不然我不鼓勵。因為實在太難,且會因時間投入而排擠培養研究功力的時間(臨床環境通常欠缺研究環境)將嚴重影響研究功力之養成。
人和更是抽象,有點鄉愿(不得罪人)。主要原則之一是:絕對不做出傷害(排擠)他人的事,但有時這常常是各說各話,不易釐清。但年輕人若有此經歷,則像跳進黃河。。。日久見人心。。。實在需要花多年時間,且不見得能夠洗清!
2019年1月30日 星期三
TL的英文寫作交流方式與時間(二月四日起)
每個時段半小時,每人每天至多2時段
先以 Skype 約時間,再登錄於 teamup
研究生/助理請先準備「稿件」與 model papers (請 highlight 相關重點) ,至少討論前一天(最好是3天之前),先傳給TL
再來就是 Skype talk!
跟TL沒見過面沒關係
有興趣者,可找我聊聊
Practice makes perfect!
Practice with tutors makes perfect sooner!
先以 Skype 約時間,再登錄於 teamup
再來就是 Skype talk!
跟TL沒見過面沒關係
有興趣者,可找我聊聊
Practice makes perfect!
Practice with tutors makes perfect sooner!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我很幸運 -- 當初很快進入臺大就職
1994/08/01我博士還沒畢業(等待論文審查)就進入臺大擔任教職,雖然那時是「助教」,但該職位可以升等講師///教授。
迄今已超過24年,升等為正教授已超過15年!能夠在一個這麼好的工作環境,做這麼久。。。上輩子可能燒很多香。。。
現在的年輕人,絕不可能如此
需要準備更久/更好,等待更久才有好機會(進入最好的環境)
現在的年輕人,如果沒有好好準備,進臺大的機會很少
年輕人需及早認知此挑戰,且毋須氣餒/焦急,宜及早/踏實地準備/提升功力!
只要踏實,功力即可持續提升,這會跟你一輩子,持續越久,功力越強!!
以上是有感於這次學系教師徵聘,眾多高手競爭。。。。珍惜自己的幸運,也勉勵後進!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彙整 教學資源
含 blogs (如寫作指引): https://fastcat-writing.blogspot.com/
videos (如授課/助理訓練課程):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7v-Ob8E_ZY3DVL64dY3Qwrpb1kfO8QOq?usp=sharing
Jan. 27, 2019 增加
將持續更新
歡迎補充/分享相關資源
videos (如授課/助理訓練課程):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7v-Ob8E_ZY3DVL64dY3Qwrpb1kfO8QOq?usp=sharing
Jan. 27, 2019 增加
以及 "writing for publication" & "writing rules"
將持續更新
歡迎補充/分享相關資源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