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文撰寫論文,發表於國際期刊,是國內研究人員絕對必要
及早/持續練習一定是關鍵
然以「語言」而言,寫作,相對於聽說讀,一定最難
我已好好帶過 >20位研究生,教過 >100位研究生
老實說,這些研究生的中文寫作,都出現一定程度的困難
因為他們至少需同時面對三大難題:1.主題難以含括廣度與深度(不含閱讀、批判與彙整困難)[主題通常是做完研究之後,較可能深入的];2.研究方法(含設計與分析)不熟悉[這更是做完研究之後,才有深刻體悟研究方法之優缺點];3.基本寫作訓練不足(一般學生少有學術寫作課程歷練)。所以他們很難運用有限的寫作能力,精簡/明確或有架構地表達有一定深度的「相關主題」以及「研究方法」,更難以論述/比較。。。
前言與研究方法 或許還可以模仿其它論文,但結果與討論,必有其獨特性,那就很困難了。
因為研究生遭遇的困難實在夠多。。。有些學生可投入時間還有限。。。
我年輕時,經常鼓勵英文還不錯的學生,以英文撰寫。。。。但最近這10年,幾無例外,皆以中文撰寫。但我大多還是改得很辛苦,因為研究生碰到的難關太多。。。如果中文/母語都寫不好,英文有可能嗎?
如果特定的內容,一週的時間,以中文都寫不好,英文需要多久??
可以試試看喔!!
另外,對於定義/概念較不明確者(如 social cognition, Theory of Mind),或欠缺良好中文文獻介紹者,此時,我們僅能從英文吸收相關概念/知識。然而,當我們閱讀這些英文文獻時,我們習慣將之轉換成母語,再吸收/消化之。但當我們寫論文時,若以英文撰寫,則須將以中文習得之概念(至少有10%誤差),再以較不孰悉之英文表達之(至少有20%誤差),所以寫出來之英文離原意,已有一段距離。當然,學生有另一種作法--剪貼、拼湊再修改,這種寫法的結果,通常是語意零碎、難以連貫,且自己不太清楚所寫究竟為何,看的人更不可能。
還有,就學習成效之確認與交流,一定是以母語為主。如上述定義/概念較不明確者,若學生以中文書寫/表達之(其撰寫速度一定較快),都不太理想(這極為常見,因為知識之吸收/文字表達皆有一定難度),那以非母語撰寫的內容,一定離理想更遠,意即老師與學生更難確認學習成效,遑論交流。如前述,你需要多久可以將習得之知識,以母語寫作,精準/明確表達之!?若母語有難度,那使用非母語一定更難!
研究生要學的實在很多,中文寫作,我想是優先於英文寫作,至少學習/表達/溝通效能較佳。英文寫作來日方長,實在不急!
另外就是學位論文的篇幅遠大於期刊論文,所以難度更高,更費時間/力氣。
等到中文學位論文都學好了,前面提到的困難,大部分解決了,此時若真的有心力發表英文期刊論文,絕對不會太慢。。。
從2009年7月生涯第1次研究休假開始撰寫 blog,以跟同學、好友交流教學/研究,甚至臨床之心得。
以下是我的座右銘:
Try hard enough, you can get what you want!
Talent i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你現在的努力 要感動未來的你!
只有藉由他人的視野,才能看到自己思考上的盲點。
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實習學生之臨床會談/訪談--溝通/同理研究之延伸與應用
以小兒領域為例--
學生須跟家長訪談,以了解個案/家長,必要時於 case conference 彙整報告之
訪談內容包含--家長的主訴/問題(含期待/壓力等)、對疾病(或兒童發展)/OT之了解, 目標設定與檢討,home program 設定與檢討等
臨床相關任務:主訴訪談、目標設定/檢討、治療計畫/home program 設定與檢討、衛教、病歷撰寫以及個案討論等。
我的問題:
1. 理想的訪談內容/目的 vs 現實的訪談內容/目的
2. 理想的訪談教學、評估與回饋 vs 現實的訪教學、評估與回饋
我目前的了解:
目前似以臨床任務為主,其中若有溝通相關技巧,再提醒同學。目前似無明確的訪談架構與教學(含評估/回饋)模式
if not, 我想幫他們設計之,包含訪談內容/目的/執行流程/教學模式(含教學內容/方式/評估/回饋等),以提升「溝通技巧/臨床技能研究」之價值
以上,請惠賜意見
Note: 實習學生應最常跟個案(兒童)溝通,這相關溝通議題/教學,之後再研究囉。
學生須跟家長訪談,以了解個案/家長,必要時於 case conference 彙整報告之
訪談內容包含--家長的主訴/問題(含期待/壓力等)、對疾病(或兒童發展)/OT之了解, 目標設定與檢討,home program 設定與檢討等
臨床相關任務:主訴訪談、目標設定/檢討、治療計畫/home program 設定與檢討、衛教、病歷撰寫以及個案討論等。
我的問題:
1. 理想的訪談內容/目的 vs 現實的訪談內容/目的
2. 理想的訪談教學、評估與回饋 vs 現實的訪教學、評估與回饋
我目前的了解:
目前似以臨床任務為主,其中若有溝通相關技巧,再提醒同學。目前似無明確的訪談架構與教學(含評估/回饋)模式
if not, 我想幫他們設計之,包含訪談內容/目的/執行流程/教學模式(含教學內容/方式/評估/回饋等),以提升「溝通技巧/臨床技能研究」之價值
以上,請惠賜意見
Note: 實習學生應最常跟個案(兒童)溝通,這相關溝通議題/教學,之後再研究囉。
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選擇 研究主題 的考量 --- 興趣的重要性
興趣以時間軸可分成二類 -- 事前與事後之興趣
事前是指尚未投入之前,或投入時間不超過一年
事前興趣,以個人經驗、感性為主,能否經得起「時間考驗」(成為真愛)是較大困境
事後興趣,以成果為主,也就是做出興趣。艱難之處為不知何時可「修成正果」(成果考驗)
這看起來很 [目的論] 或 [結果論]!
因為研究必是費力/費時/競爭,短期(至少5~8年)難有作為/成果。若缺成果,興趣焉存!? 擬投入之研究主題至少要做到國內頂級(至少10年)。。。才可能「修成正果」「成為真愛」
且研究主題投入越久,就越有成就,功力越強,也更有趣/就更投入。。。。良性循環
極少人可以從第一個研究或碩班主題開始,始終如一,做到退休。。。
-------------------------------------------------------------
我還算幸運,大致從工作第1~2年,就逐漸投入評估工具之驗證與發展【跟我的碩博論主題幾無關連】,倏忽,已超過20年了。發展第3代評估工具(電腦適性測驗)有10年經驗了,也發展超過10個電腦適性測驗了。 feel great!!
一開始,前5年還有些猶豫/困惑,之後就豁然開朗,始終如一
-------------------------------------------------------------
故興趣能否持續之關卡至少有二:「時間考驗」與「成果考驗」
這就牽涉研究主題是否「較為基礎」以及「研究功力/資源」包含研究方法/團隊是否夠強
以基礎言,研究主題需建立於扎實之基礎,才可能成功/深入/持續。
以「復能」研究言,復能模式需建立於「理論機制」與「評估工具」之基礎,再持續驗證/修改。如 MOHO於1980建立初步理論架構,之後40年主力都在發展與驗證所需之評估工具,迄今其理論架構之實證仍相當有限……
以功力/資源言,由於不同研究主題所需之方法不同。故投入不同主題者,初期所養成之研究方法相關功力就不同。故研究主題能否延續,就牽涉核心能力能否持續茁壯。若研究主題較為應用(偏離基礎),就較難持續,因為基礎不足!!故所學之核心能力,就難有進展。團隊自難成型。如此,成果/功力有限,興趣就難以延續。
-------------------------------------------------------------
so, beginner 我覺得無須在意「事前」或「初步」興趣,只要不排斥即可。研究主題越基礎,才越有潛力。之後自然想做任何主題皆可「修成正果」、「成為真愛」且「擁有一輩子」。
事前是指尚未投入之前,或投入時間不超過一年
事前興趣,以個人經驗、感性為主,能否經得起「時間考驗」(成為真愛)是較大困境
事後興趣,以成果為主,也就是做出興趣。艱難之處為不知何時可「修成正果」(成果考驗)
這看起來很 [目的論] 或 [結果論]!
因為研究必是費力/費時/競爭,短期(至少5~8年)難有作為/成果。若缺成果,興趣焉存!? 擬投入之研究主題至少要做到國內頂級(至少10年)。。。才可能「修成正果」「成為真愛」
且研究主題投入越久,就越有成就,功力越強,也更有趣/就更投入。。。。良性循環
極少人可以從第一個研究或碩班主題開始,始終如一,做到退休。。。
-------------------------------------------------------------
我還算幸運,大致從工作第1~2年,就逐漸投入評估工具之驗證與發展【跟我的碩博論主題幾無關連】,倏忽,已超過20年了。發展第3代評估工具(電腦適性測驗)有10年經驗了,也發展超過10個電腦適性測驗了。 feel great!!
一開始,前5年還有些猶豫/困惑,之後就豁然開朗,始終如一
-------------------------------------------------------------
故興趣能否持續之關卡至少有二:「時間考驗」與「成果考驗」
這就牽涉研究主題是否「較為基礎」以及「研究功力/資源」包含研究方法/團隊是否夠強
以基礎言,研究主題需建立於扎實之基礎,才可能成功/深入/持續。
以「復能」研究言,復能模式需建立於「理論機制」與「評估工具」之基礎,再持續驗證/修改。如 MOHO於1980建立初步理論架構,之後40年主力都在發展與驗證所需之評估工具,迄今其理論架構之實證仍相當有限……
以功力/資源言,由於不同研究主題所需之方法不同。故投入不同主題者,初期所養成之研究方法相關功力就不同。故研究主題能否延續,就牽涉核心能力能否持續茁壯。若研究主題較為應用(偏離基礎),就較難持續,因為基礎不足!!故所學之核心能力,就難有進展。團隊自難成型。如此,成果/功力有限,興趣就難以延續。
-------------------------------------------------------------
so, beginner 我覺得無須在意「事前」或「初步」興趣,只要不排斥即可。研究主題越基礎,才越有潛力。之後自然想做任何主題皆可「修成正果」、「成為真愛」且「擁有一輩子」。
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跟助理/學生的【時間膠囊】約定
年輕人的【大方向掌握】、【核心能力培養】以及【學習環境】最是關鍵
這也是造成年輕人困惑的主要來源 --- 掌握不到方向,養成核心能力緩慢。。。。
影響年輕人難以【放眼未來】也難以【腳踏實地】
對方向的建議,哈哈,我很父權或專家建議 -- 絕對是投入研究
至少有扎實/真實的核心能力可養成,也有良好環境。。。
只要同意此方向,好好【定下心來】【在好的學習環境裡】磨練核心能力
3~5年可有小成,10年必有大成(恭宏、士捷都還沒喔)!!
也就是3~5年後,再來回顧,這幾年內【投入核心能力/相關經驗】之時間與效能。這時你應該對你的功力,有點信心,也會覺得蠻踏實的。。。
10年後,再來回顧,這10年內投入核心能力/相關經驗之時間與效能。這時你應該會放眼未來、胸有成竹。
Note: 臺大研究所的環境除了師資、課程以及母語學習,皆能讓年輕人好好學習至少4~6年!!
我回顧過去20幾年。。。各位知道我的心境與感受嗎!?
...
.......... (每一點,代表一年)
.........................
繼續努力,向上提升! 最美好的,還在後面!!
Note: why research first?
經濟日報社論/5G霸權之爭 美中都非贏不可 March 21, 2020
「華為不但有大魄力投入天量科研經費,還從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網羅人才,更能以天價從全球物色剛從大學研究院畢業潛在的AI天才...」
這也是造成年輕人困惑的主要來源 --- 掌握不到方向,養成核心能力緩慢。。。。
影響年輕人難以【放眼未來】也難以【腳踏實地】
對方向的建議,哈哈,我很父權或專家建議 -- 絕對是投入研究
至少有扎實/真實的核心能力可養成,也有良好環境。。。
只要同意此方向,好好【定下心來】【在好的學習環境裡】磨練核心能力
3~5年可有小成,10年必有大成(恭宏、士捷都還沒喔)!!
也就是3~5年後,再來回顧,這幾年內【投入核心能力/相關經驗】之時間與效能。這時你應該對你的功力,有點信心,也會覺得蠻踏實的。。。
10年後,再來回顧,這10年內投入核心能力/相關經驗之時間與效能。這時你應該會放眼未來、胸有成竹。
Note: 臺大研究所的環境除了師資、課程以及母語學習,皆能讓年輕人好好學習至少4~6年!!
我回顧過去20幾年。。。各位知道我的心境與感受嗎!?
...
.......... (每一點,代表一年)
.........................
繼續努力,向上提升! 最美好的,還在後面!!
Note: why research first?
經濟日報社論/5G霸權之爭 美中都非贏不可 March 21, 2020
「華為不但有大魄力投入天量科研經費,還從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網羅人才,更能以天價從全球物色剛從大學研究院畢業潛在的AI天才...」
2020年3月20日 星期五
治療師的判斷 vs 標準化評估工具之評量結果 vs 個案之判斷
我們手上有 ADL & Balance 數據
結果 --- 治療師的判斷 vs 標準化評估工具之評量結果 vs 個案之判斷
三者 之關聯程度 (r-squared < .4,大多數是 <.2)
最近也投入一些時間於【病識感評估】,其中主要方法之一為【個案】vs【治療師】之判斷差異,差距越大病識感越差
若上述數據為真,比較好的【病識感評估】應是【個案】vs【標準化評估工具之評量結果】
可以使用上述數據,驗證看看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助理/研究生 blog 撰寫指引 2.0
- 以(研究取向)助理為例
紀錄內容可分成
1. 研究核心能力養成相關(含任務、進展、困難與投入時數等)
如閱讀與寫作能力--彙整期刊論文之時限、進展與困難等
資料分析--由彙整期刊論文瞭解特定統計分析方法之功能/目的
研究設計--由彙整期刊論文瞭解特定研究設計之優缺點(研究限制)
這相關任務數目與上班可投入之時間,對助理言,較為有限,故進展慢。且核心能力養成速度本來就很慢!!
但核心能力最為重要,故每周需確認投入時數,若過少(<4 hours),那就拉警報,宜找老師好好討論是否需要調整任務,以投入更多時間於核心能力養成。
這相關任務數目與上班可投入之時間,對助理言,較為有限,故進展慢。且核心能力養成速度本來就很慢!!
但核心能力最為重要,故每周需確認投入時數,若過少(<4 hours),那就拉警報,宜找老師好好討論是否需要調整任務,以投入更多時間於核心能力養成。
2. 研究經歷相關(含任務、時限、進展與困難等)
如IRB準備與修改、收案,協助設計working memory 工具,協助準備研究計畫內容等
這相關任務是助理最主要的工作範疇,也是相當基礎的研究工作/事務。這些任務沒做好,研究品質/效能必受影響。故相關任務之經歷與執行效能,對於研究經驗之養成,相當關鍵!!
宜每周檢視/找老師討論。
多數研究經歷之內涵,含括【時間管理】【溝通】以及【建構團隊】等核心能力,這三種能力,幾乎是任何工作或生活必需之能力。助理/學生宜參考上述能力之建構要點,平時多加留意、記錄與交流,這些核心能力將步步高升!
這相關任務是助理最主要的工作範疇,也是相當基礎的研究工作/事務。這些任務沒做好,研究品質/效能必受影響。故相關任務之經歷與執行效能,對於研究經驗之養成,相當關鍵!!
宜每周檢視/找老師討論。
多數研究經歷之內涵,含括【時間管理】【溝通】以及【建構團隊】等核心能力,這三種能力,幾乎是任何工作或生活必需之能力。助理/學生宜參考上述能力之建構要點,平時多加留意、記錄與交流,這些核心能力將步步高升!
3. 研究成果相關(含任務、時限、進展與困難等)
如準備研討會論文(口頭或海報)、期刊論文(中文論文為主)等
有志於研究者,必努力準備之。剛開始每年度各一篇就很厲害了!!
每月檢視一次進展與困難足已。
每月檢視一次進展與困難足已。
4. 其它任務與心得
- 以研究生為例
除了前述之前3項,可再加上上課(或與高手切磋)收穫/問題、每周擬跟老師討論之議題與結果。
SOP: 每天務必留下半小時時間,好好思考與記錄,至少先記錄重點(如前述4項紀錄內容),或補強之前紀錄的重點。
Note:
1 投入越久、功力越強
2 跟研究執行效能相關,做越多、效能越高
3 成績單,持續累積
4 哲學
slow and steady.....
1 投入越久、功力越強
2 跟研究執行效能相關,做越多、效能越高
3 成績單,持續累積
4 哲學
slow and steady.....
以上撰寫指引/內容之主要目的為「協助老師/助理於浩瀚學術生涯之中,掌握努力方向與進展」
請惠賜意見
2020年3月8日 星期日
年輕人的「職涯方向」與「核心能力」培養
這裡的 年輕人指大學畢業3~5年內(含大學部學生)的男生或1~3年內的女性
職涯方向如學術或臨床,生理、小兒或長照
「核心能力」指一職涯方向所需具備之基礎以及進階能力,看似抽象但亦不複雜。
如學術之核心能力,此 blog 已多次論述,就是八大研究核心能力。
臨床之核心能力,就是專業技能!
在此我再論述如何培養「臨床專業技能」之重點
1. 選擇專長領域/方向,可基於「病人需求」與「個人興趣」
病人需求以「臨床目前」較多之需求,或是你有辦法讓病人(需求)增加;意即專長必須建立於服務較多數之個案,你也會更有成就。
至於「個人興趣」若無法符合「現實或多數人之需求」,你只能好好努力,使需求/價值/病人增加。否則就宜深思你是否在唱高調。
舉例言之,生理OT,可選擇「動作訓練」、「ADL」或「認知訓練」等。
2. 與學術專家長期合作
一起更新最新評估與治療模式
一起合作研究(申請與執行研究計畫)
定期交流(至少每個月一次)
3. 若單位人數不少,宜組成興趣/專長小組,定期交流(每週至少一次)
【補充他人見解-- 【興趣】可配合需求,毋須配合主流,但一定要「長期聚焦」!】
我再補充【需求】本身就有價值,較多的需求,比較可能讓你的興趣持續(也是被需求/成就感之持續)---我蠻世俗的觀點。這是職場上製造「良性循環(需求/核心能力相互滿足/成長)」的必要條件。
1 & 3 的關鍵在於決心與毅力
2 較為簡單,只要持續找學術專家交流/合作即可,因為這些專家亟需臨床資源。你若找超過3位專家,還找不到好的合作對象,我可協助推薦/媒合。
上述只要持續5~8年,「臨床專業技能」必有小成!
【補充他人見解--我認為「臨床的需求」會因為在不同的單位有所不同,同時也會因為政府推動的政策有所改變,如長照社區等等。】
My opinion: Yes, 這也是臨床人員的無奈之一,常被機構或政策【牽著鼻子走】。。。有些只能認份。但多數時,你或許在養成【充分專業技能】之後,機構/單位主管就不會勉強你做非你專長的事了。。。for example, 台大醫院不會請一位【肝癌教授】去處理【鼻咽癌】或【新冠病毒】。會邀請謝清麟演講【如何做研究(評估工具)】,不會請謝清麟去演講【臨床技術(最新復健治療)】。
【補充他人見解--與專家合作部份對於臨床發展是很重要,但大多數同仁對研究沒興趣,也覺得研究與她們無關;而有讀研究所同仁主要會以他所就讀系所為方向
專長領域發展,同仁會想以各自目前負責的業務為分領域(如老人,長照,成癮,身心,兒童等),但是又卡在工作會調動;另同仁也喜歡每次找各自有興趣的期刊(或臨床遭遇問題)自己讀讀報告就好】
My opinion: 我相信這很寫實。。。但這結果如何,我們都知道。 你若想改變呢。。。想改變要有決心、方法,以及毅力
其它可參考【臨床人員的努力方向/方法】2018年9月之 post.
學術路途關鍵有二:核心能力與環境。學術之起步偏難(門檻高/核心能力費時培養),好的環境雖有,但少(門檻亦高)。
核心能力培養,一定是點滴養成//鐵杵磨成繡花針,切勿著急/焦慮。我沒看過未全力投入5~8年卻有小成者。沒紮實的基礎,欠缺多年的努力,不宜做學術大夢。最好有10年,20年,甚至超過30年的功力與境界。多年來,我持續往最高功力/境界努力,後續亦然!!
剩下的是學術環境,越好的環境,越是挑人才。。。年輕人只能持續努力,再等待時機。。。著急只會造成將就,自亂步伐。
其餘可參考九宮格 https://atriptouq.blogspot.com/2019/04/open-window-64-vs-vs-8.html 吧。。。
若還有「更基礎/關鍵的」,我覺得是「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二者相輔相成!
請參考我之前的 post 學習態度與能力 2018年11月3日
職涯方向如學術或臨床,生理、小兒或長照
「核心能力」指一職涯方向所需具備之基礎以及進階能力,看似抽象但亦不複雜。
如學術之核心能力,此 blog 已多次論述,就是八大研究核心能力。
臨床之核心能力,就是專業技能!
在此我再論述如何培養「臨床專業技能」之重點
1. 選擇專長領域/方向,可基於「病人需求」與「個人興趣」
病人需求以「臨床目前」較多之需求,或是你有辦法讓病人(需求)增加;意即專長必須建立於服務較多數之個案,你也會更有成就。
至於「個人興趣」若無法符合「現實或多數人之需求」,你只能好好努力,使需求/價值/病人增加。否則就宜深思你是否在唱高調。
舉例言之,生理OT,可選擇「動作訓練」、「ADL」或「認知訓練」等。
2. 與學術專家長期合作
一起更新最新評估與治療模式
一起合作研究(申請與執行研究計畫)
定期交流(至少每個月一次)
3. 若單位人數不少,宜組成興趣/專長小組,定期交流(每週至少一次)
【補充他人見解-- 【興趣】可配合需求,毋須配合主流,但一定要「長期聚焦」!】
我再補充【需求】本身就有價值,較多的需求,比較可能讓你的興趣持續(也是被需求/成就感之持續)---我蠻世俗的觀點。這是職場上製造「良性循環(需求/核心能力相互滿足/成長)」的必要條件。
1 & 3 的關鍵在於決心與毅力
2 較為簡單,只要持續找學術專家交流/合作即可,因為這些專家亟需臨床資源。你若找超過3位專家,還找不到好的合作對象,我可協助推薦/媒合。
上述只要持續5~8年,「臨床專業技能」必有小成!
【補充他人見解--我認為「臨床的需求」會因為在不同的單位有所不同,同時也會因為政府推動的政策有所改變,如長照社區等等。】
My opinion: Yes, 這也是臨床人員的無奈之一,常被機構或政策【牽著鼻子走】。。。有些只能認份。但多數時,你或許在養成【充分專業技能】之後,機構/單位主管就不會勉強你做非你專長的事了。。。for example, 台大醫院不會請一位【肝癌教授】去處理【鼻咽癌】或【新冠病毒】。會邀請謝清麟演講【如何做研究(評估工具)】,不會請謝清麟去演講【臨床技術(最新復健治療)】。
【補充他人見解--與專家合作部份對於臨床發展是很重要,但大多數同仁對研究沒興趣,也覺得研究與她們無關;而有讀研究所同仁主要會以他所就讀系所為方向
專長領域發展,同仁會想以各自目前負責的業務為分領域(如老人,長照,成癮,身心,兒童等),但是又卡在工作會調動;另同仁也喜歡每次找各自有興趣的期刊(或臨床遭遇問題)自己讀讀報告就好】
My opinion: 我相信這很寫實。。。但這結果如何,我們都知道。 你若想改變呢。。。想改變要有決心、方法,以及毅力
其它可參考【臨床人員的努力方向/方法】2018年9月之 post.
學術路途關鍵有二:核心能力與環境。學術之起步偏難(門檻高/核心能力費時培養),好的環境雖有,但少(門檻亦高)。
核心能力培養,一定是點滴養成//鐵杵磨成繡花針,切勿著急/焦慮。我沒看過未全力投入5~8年卻有小成者。沒紮實的基礎,欠缺多年的努力,不宜做學術大夢。最好有10年,20年,甚至超過30年的功力與境界。多年來,我持續往最高功力/境界努力,後續亦然!!
剩下的是學術環境,越好的環境,越是挑人才。。。年輕人只能持續努力,再等待時機。。。著急只會造成將就,自亂步伐。
其餘可參考九宮格 https://atriptouq.blogspot.com/2019/04/open-window-64-vs-vs-8.html 吧。。。
若還有「更基礎/關鍵的」,我覺得是「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二者相輔相成!
請參考我之前的 post 學習態度與能力 2018年11月3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