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 過逝後,USA復健界,除了賴金雪博士,就 Alan (Steve 的長期夥伴) 的CAT發展最有成了。
今天收到他的博班生來信,要跟我約在2月研討會,見面問我的經驗與意見。只是如同往昔,他們是見不到我的廬山真面目。
很高興在他們之前,我們已發展 Balance CAT 了!!
Note:
1. 約在研討會見面交流是學術界之常態,只是我不喜歡搭超過8小時的飛機,所以長期未參加絕大多數美國與歐洲的研討會
2. Steve 是 Stephen 口語簡稱。
3. 吹牛一下,我在美國的復健界是頗有名氣的喔:我是美國 2大OT期刊的編輯委員,臺灣學者發表於 Stroke & 「美國PT雜誌」論文篇數數一數二者。
我有問題!
回覆刪除依據我的認知,動作評估不是比較不會有文化上的差異嗎?
那為什麼美國無法直接分翻譯使用我們發展的Balance CAT,而是要自己再發展呢?
是因為他們覺得可以做得更好嗎?但不是可修改題庫嗎?
若大家都想自己研發,這樣世界上不就會有很多種版本?
1. 對象可能不一,依我對他們的瞭解,他們的對象可能是神經損傷、老人、或接受復健者。而非單純中風病人。
回覆刪除2. 不同文化的題庫,雖可翻譯,但適用性可能不大,項目特性(參數)也可能不同。另外,未來各國/地區只要各自做好題庫/CAT,還是可比較的,因為皆測量同樣的概念。如同我們自己的CAT,不同個案所測試的題目不易一定一樣,結果可比較一般。
3. 老美比較自大!?
我想美國人可能真的比較不容易翻譯其他國家的評估工具,他們喜歡創新,自己做出一些東西來。但目前我們有些東西比他們更original,也成了他們參考的依據,老師的CAT成果算是走的蠻前面的!
回覆刪除This is cool! 未來也許可以做cross-cultural比較~
回覆刪除昨天搜尋2006 至今的論文,發現發展CAT的團隊並不多(通常是一個團隊有很多人,大家輪流成為第一作者),
回覆刪除而且發展Balance CAT的只有老師的團隊。
難怪國外學者會想跟老師請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