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多寫中文論文或論述

一般大學生(或畢業生)閱讀原文皆有一定的困難程度
就跟個案之 「健康識能」一般,大學生/畢業生的「研究識能」也需要「學習」與「提升」。
因此撰寫中文論文或論述是必要的「教材」
這也是我近年來的轉變(研究生涯初期以中文撰寫為主,約3~5年後之後,幾乎多是英文,最近中文有開始了)

主要如下:

蕭宇佑,薛漪平,姚開屏,陳怡妙,謝清麟。中風病人自覺職能治療照護品質問卷-PROTS發展:向度與題目編製。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011;29:41-63。
謝清麟 等。本土必要之中風病人職能治療研究議題。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011;29:7-20。

還有教科書(薛老師主編)的章節:

生理疾病職能治療之時代趨勢
評估的基本概念
日常生活活動與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之評估

還有 blog....

寫作是學術研究人員的「生命動力」

Publish or perish!!


5 則留言:

  1. 就像老師說的:「看懂論文的程度有從天花板到地板的差異」,
    中文論文雖然可讓讀者較不會有語言上的障礙,
    看到論文也比較不會這麼排斥。
    但大多數大學生仍在「有看沒有懂」的階段,
    最後可能還是只看abstract跟結論而已。

    回覆刪除
  2. 中文論文的讀者不同
    至少提供我們的學生及畢業生的「可讀性」較高的學術文獻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就自己過去在臨床與同事們交換心得的經驗,
      我們都覺得中文期刊似乎比較好懂,至少沒有語言的問題,
      但是統計方法我們通常會跳過,因為看不懂。

      然而,我們認為英文期刊論文的內容應該是比較新的、內容比較廣的,
      因此還是會用Pubmed去找文章來看(通常無法取得全文)。
      但是在看這些英文期刊論文的時候卻是「雖心嚮往之,然不能至」,
      只能看主題和結論。

      因此如果中文的論文可以包含多一些臨床人員或有機會就讀OT研究所的人有興趣知道的內容,
      例如:有那些工具可以用、得到評估結果之後要怎麼做之類的資訊,
      應該可以提升臨床OT對學術的興趣與理解。

      刪除
    2. 謝謝老師指教。可讀性高的確對於每位讀者而言都很重要。
      中文期刊可能被認為「品質沒有英文期刊那麼好」,如果有越來越多主題重要且研究嚴謹的中文文獻,應該能夠提升大學生或大學畢業生對於學術的興趣與理解。

      刪除
  3. 教授好~認同:「寫作是學術研究人員的「生命動力」
    Publish or perish!!」兩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