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以機器學習模型發展及驗證短版中風衝擊量表】
我們研究室投入AI只約2年。。。
主要還是博班生以及博後在努力。。。我只是搖旗吶喊
沛綺,碩班生,投入AI,不到一年。。。
竟能完成此計畫 (碩班 proposal)……… so great!!
事實上從構想到確認,直到完成 proposal 大約只有一個月
更神奇的是 - 結果都有了………我們事先分析,看到好結果,才決定主題。
因為如果沒有好結果,人家一定是認為我們的AI功力不足,而非AI的限制………
所以,沛綺可以很快完成應是 全世界OT第一篇使用AI的碩論!!
I'm proud of her!!
Note:
1. 感謝佳燁的資料,我們才有此機會!!
2. 佳燁的資料,我們已發表一篇論文,後續應可以再發表1~3篇論文。
3. 此計畫之機器學習模式與結果大致如下圖 (以機器學習發展3種工具-5向度之短版):
4. 恭宏分析/繪製上圖, looks fantastic!
從2009年7月生涯第1次研究休假開始撰寫 blog,以跟同學、好友交流教學/研究,甚至臨床之心得。
以下是我的座右銘:
Try hard enough, you can get what you want!
Talent i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你現在的努力 要感動未來的你!
只有藉由他人的視野,才能看到自己思考上的盲點。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2020年4月20日 星期一
理論驗證 與 評估工具發展
what a beautiful graph!
S2 恆星軌道進動完全吻合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再度勝出(指比牛頓所提之理論為佳)
【一研究團隊分析望遠鏡觀察 S2 恆星長達 27 年的數據,首次證實恆星出現史瓦西進動(Schwarzschild precession)──就像你搖呼拉圈,軌跡不可能永遠留在同一平面,而可能上下偏移。。。即使在最極端重力環境下,愛因斯坦理論依然成立。】
先有理論。。。但需要數據/實證!! 也需要工具(上述使用「超大望遠鏡」),還需要充分數據(將近30年累積)!!
MOHO理論已超過40年,但因工具仍不足。。。始終難以好好驗證。且發展者已逝,誰還會持續發展工具/驗證 MOHO!?
理論驗證費時,所以我一直不想「發展理論」,但卻執著於工具驗證與發展。我想做好工具,讓別人去驗證吧!!
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如何提升 OSCE 之評估者間信度
OSCE 之評估者間信度比想像低,甚至低於猜測(機率)。。。實證很多,國際間皆然。
若能解決此困境,必有大成!!
早上我協助 執行國家級入學口試。。。評估者間信度如何?
學系/各校系都有資料喔,一直都沒分析,蠻可惜的。誰敢分析/曝光啊!?
我們自行設計的溝通評估工具,自覺廣度/深度俱佳。但其評估者間信度(評估者內信度)我可沒信心。 因為評估歷程,需要反覆查詢逐字稿或影片,費時費力,實在繁瑣阿。。。
如何解決上述困境?
如無時間/金錢的困難,則可聘請多位專家,慢慢評,再彙整/甚至討論,結果一定好多了~~只是太難了,可行性低!!
另一應是 交給(教)AI,慢慢交給(教)AI,也慢慢累積資料庫。。。
AI就會越來越強,效能就會越來越佳!!
換個角度想,誰教AI的效能強,誰就越厲害,越早解決上述困境!!
再補充一下 聽說 AI 的學習能力,以 Alpha Go 為例,
一開始以棋譜為學習對象(有明確的學習典範),此時已可打敗天下高手。
之後,就自創一套(不再以人類為學習對象或已無學習對象,因為早已無對手可學)
所以一開始是學盡天下高手之招式/能力(吸星大法)
再來就是自創招是或是無招勝有招!!
若能解決此困境,必有大成!!
早上我協助 執行國家級入學口試。。。評估者間信度如何?
學系/各校系都有資料喔,一直都沒分析,蠻可惜的。誰敢分析/曝光啊!?
我們自行設計的溝通評估工具,自覺廣度/深度俱佳。但其評估者間信度(評估者內信度)我可沒信心。 因為評估歷程,需要反覆查詢逐字稿或影片,費時費力,實在繁瑣阿。。。
如何解決上述困境?
如無時間/金錢的困難,則可聘請多位專家,慢慢評,再彙整/甚至討論,結果一定好多了~~只是太難了,可行性低!!
另一應是 交給(教)AI,慢慢交給(教)AI,也慢慢累積資料庫。。。
AI就會越來越強,效能就會越來越佳!!
換個角度想,誰教AI的效能強,誰就越厲害,越早解決上述困境!!
再補充一下 聽說 AI 的學習能力,以 Alpha Go 為例,
一開始以棋譜為學習對象(有明確的學習典範),此時已可打敗天下高手。
之後,就自創一套(不再以人類為學習對象或已無學習對象,因為早已無對手可學)
所以一開始是學盡天下高手之招式/能力(吸星大法)
再來就是自創招是或是無招勝有招!!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臨床技能---遠距家教班--1對1
近來動員諸多研究資源投入--臨床技能測驗與訓練(含OSCE)
主要目的有三:
1. 發展/改良全面性之臨床技能測驗(含會談、評估、衛教、治療、溝通/同理心以及「相關知識」等臨床技能測驗)
2. 發展/改良臨床技能介入模式(含 formative OSCE以及其它介入模式)
3. 發展AI-based臨床技能測驗與介入模式(俟1&2做出樣子之後),這可以「網路攝影機+AI(也就是遠端遙控/遠距教學)」為之。 AI可 自動/持續 改良「臨床技能測驗與介入模式」!!
若能到達 3的層級,應該就能開設「臨床技能---遠距--1對1--家教班」
遠距 是為了便利執行
1對1--家教班 是為了隱私(以提升專業人員之意願)
我想,如果每個月,每位專業人員,讓我們每月一次「遠距AI臨床技能測驗與介入」(should be less than 2 hours),我想,不出三次/三個月,該專業人員之臨床技能,必能顯著提升!!
因為上述內容包含:以AI找出臨床技能困境(以影像/聲音為憑證),再對症下藥,且再評估/介入,必有成效!
有專業人員會買單嗎?他們要付錢喔!!
還是賣給他們老闆。。。
可考慮賣給衛福部,當成醫事人員執照換證之條件
可考慮賣給考選部,當成執照考--臨床技能考試測驗
if so, 我們將累積更多數據/經驗,AI效能將能持續提升。。。。
這家教班的「班主任」一定是薛漪平教授。。。較有吸引力!!
又在作夢了,歡迎惠賜意見!
主要目的有三:
1. 發展/改良全面性之臨床技能測驗(含會談、評估、衛教、治療、溝通/同理心以及「相關知識」等臨床技能測驗)
2. 發展/改良臨床技能介入模式(含 formative OSCE以及其它介入模式)
3. 發展AI-based臨床技能測驗與介入模式(俟1&2做出樣子之後),這可以「網路攝影機+AI(也就是遠端遙控/遠距教學)」為之。 AI可 自動/持續 改良「臨床技能測驗與介入模式」!!
若能到達 3的層級,應該就能開設「臨床技能---遠距--1對1--家教班」
遠距 是為了便利執行
1對1--家教班 是為了隱私(以提升專業人員之意願)
我想,如果每個月,每位專業人員,讓我們每月一次「遠距AI臨床技能測驗與介入」(should be less than 2 hours),我想,不出三次/三個月,該專業人員之臨床技能,必能顯著提升!!
因為上述內容包含:以AI找出臨床技能困境(以影像/聲音為憑證),再對症下藥,且再評估/介入,必有成效!
有專業人員會買單嗎?他們要付錢喔!!
還是賣給他們老闆。。。
可考慮賣給衛福部,當成醫事人員執照換證之條件
可考慮賣給考選部,當成執照考--臨床技能考試測驗
if so, 我們將累積更多數據/經驗,AI效能將能持續提升。。。。
這家教班的「班主任」一定是薛漪平教授。。。較有吸引力!!
又在作夢了,歡迎惠賜意見!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我兒子,博班念不下去了
該校博班生 每年有進度考核,考核不過,就走人。。。
他跟指導教授都沒信心通過考核。。。
不到一年,他就辦休學了。他決定/辦妥程序之後,再通知我。
我想很難回得去,因為即使回去,也很難通過年度考核
我想主因有三
1. 主題/考核標準 有難度(這是必然)
2. 他的基礎功力不足(這也是必然)
3. 他不夠積極(這是心態問題,我想是關鍵)
如果還有第4點,那可能是他跟指導老師的配合不佳(我想是前3點造成的)
給我一個難題。。。。這比做研究/發表論文更難。。。因為我只是配角,也需要以個案為中心。。。
待續
他跟指導教授都沒信心通過考核。。。
不到一年,他就辦休學了。他決定/辦妥程序之後,再通知我。
我想很難回得去,因為即使回去,也很難通過年度考核
我想主因有三
1. 主題/考核標準 有難度(這是必然)
2. 他的基礎功力不足(這也是必然)
3. 他不夠積極(這是心態問題,我想是關鍵)
如果還有第4點,那可能是他跟指導老師的配合不佳(我想是前3點造成的)
給我一個難題。。。。這比做研究/發表論文更難。。。因為我只是配角,也需要以個案為中心。。。
待續
2020年4月6日 星期一
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定義的問題 --- empathy vs theory of mind
定義相當分歧--
1. empathy 可分為"cognitive empathy" "emotional/ empathy"
Source--https://image.slidesharecdn.com/empathyengineers-160505215616/95/the-expressive-engineer-aka-empathy-for-engineers-20-638.jpg?cb=1462485616
2. ToM 可分為"cognitive ToM" "emotional ToM"
Source--http://butifyoudidknowsdsu.blogspot.com/2015/04/social-cognitive-language-interventions.html
3. 有學者特意區隔二者: ToM 以 cognition 為主;empathy 以 emotion 為主
4. affective ToM 跟 affective empathy 還是不同
Source--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6199/6c7f2a82860aa1af607e0a30b530dd1d8265.pdf
這就跟諸多普通名詞/專有名詞一般,眾說紛紜/難統一!就像甚麼是OT?OT的定義不會統一。QoL, 認知功能,心理計量,上述專有名詞之定義,也不會統一的。
這是研究生初期必遭遇的困惑!各說各話本是常態。。。若你想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你必須對該領域之關鍵詞彙,有自己的定義/分類,否則一定天下大亂。
References:
1. Front. Neurol., 25 June 2018 | https://doi.org/10.3389/fneur.2018.00491
3.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374176-9.00017-8
1. empathy 可分為"cognitive empathy" "emotional/ empathy"
Source--https://image.slidesharecdn.com/empathyengineers-160505215616/95/the-expressive-engineer-aka-empathy-for-engineers-20-638.jpg?cb=1462485616
2. ToM 可分為"cognitive ToM" "emotional ToM"
3. 有學者特意區隔二者: ToM 以 cognition 為主;empathy 以 emotion 為主
4. affective ToM 跟 affective empathy 還是不同
Source--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6199/6c7f2a82860aa1af607e0a30b530dd1d8265.pdf
這就跟諸多普通名詞/專有名詞一般,眾說紛紜/難統一!就像甚麼是OT?OT的定義不會統一。QoL, 認知功能,心理計量,上述專有名詞之定義,也不會統一的。
這是研究生初期必遭遇的困惑!各說各話本是常態。。。若你想成為特定領域的專家,你必須對該領域之關鍵詞彙,有自己的定義/分類,否則一定天下大亂。
References:
1. Front. Neurol., 25 June 2018 | https://doi.org/10.3389/fneur.2018.00491
3.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374176-9.00017-8
2020年4月1日 星期三
臨床比較難還是學術比較難
臨床個案異質性高(包含配合醫療的程度都難以預期),影響病因、進展與介入成效之因素眾多,且臨床專家無法「執行研究設計」或「控制/排除」影響因素,所以臨床人員難以突破上述困境,專業技能易達天花板。。。很少很少有例外
更何況臨床的困境(如時間有限、工具不足、沒有團隊。。。)皆難以突破。
雖然【入門容易】卻【升級有限】
學術研究之入門門檻高,有助理形容為「柏林圍牆」。因為需要學習「研究方法/資料分析」,需要深入主題,也需要「撰寫論文」,這些門檻皆不低,全力投入至少需要2~3年的時間,才有一點成就感。
也就是一般碩班研究生畢業時,多是挫折感 > 成就感... 我想----超過一半以上的碩士畢業生,這輩子,除了碩論,不再寫論文
但還是有一部份碩班生,不畏艱難,繼續努力!只要學習環境OK,學習能力與態度OK,即能順利畢業!但還是有一部份博士畢業生,畢業後,跟論文絕緣。。。主因應是環境不良與動機不足。
但還是有少數博班畢業生持續投入研究。。。甚至一輩子且樂在其中。。。這有一定人數,至少比臨床的例外多很多人。
因為「研究」有方法,也就是有跡可循【甚至是明文/正道】。。。絕對可以跟隨前人的步伐。。。還有團隊,可以相互支持/支援。。。所以可以持續成長,不易達到天花板。。。至少很清楚,你的前面一定有高手比你厲害,且願意跟你交流/分享【只要你有能力寫出不錯的稿件投稿。。。國際間一定有高手可以跟你切磋】
學術是【入門困難】卻可【持續升級】【幾無上限】,因為有跡可循【有明確台階可爬】且可團隊作戰【相互拉拔】,又有高手交流,所以我覺得學術比臨床具體/明確/容易!
謹言之,臨床人員依據既有知識 (這容易 out of date) 幫助病人,藉由經驗累積以鍛鍊技術(但不易證實,也容易遇到瓶頸)。研究人員之入門艱辛甚至競爭,但可找到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合作同伴,只要好好努力/假以時日,就可漸入佳境,持續向上提升(挑戰自我的極限)!!
更何況臨床的困境(如時間有限、工具不足、沒有團隊。。。)皆難以突破。
雖然【入門容易】卻【升級有限】
學術研究之入門門檻高,有助理形容為「柏林圍牆」。因為需要學習「研究方法/資料分析」,需要深入主題,也需要「撰寫論文」,這些門檻皆不低,全力投入至少需要2~3年的時間,才有一點成就感。
也就是一般碩班研究生畢業時,多是挫折感 > 成就感... 我想----超過一半以上的碩士畢業生,這輩子,除了碩論,不再寫論文
但還是有一部份碩班生,不畏艱難,繼續努力!只要學習環境OK,學習能力與態度OK,即能順利畢業!但還是有一部份博士畢業生,畢業後,跟論文絕緣。。。主因應是環境不良與動機不足。
但還是有少數博班畢業生持續投入研究。。。甚至一輩子且樂在其中。。。這有一定人數,至少比臨床的例外多很多人。
因為「研究」有方法,也就是有跡可循【甚至是明文/正道】。。。絕對可以跟隨前人的步伐。。。還有團隊,可以相互支持/支援。。。所以可以持續成長,不易達到天花板。。。至少很清楚,你的前面一定有高手比你厲害,且願意跟你交流/分享【只要你有能力寫出不錯的稿件投稿。。。國際間一定有高手可以跟你切磋】
學術是【入門困難】卻可【持續升級】【幾無上限】,因為有跡可循【有明確台階可爬】且可團隊作戰【相互拉拔】,又有高手交流,所以我覺得學術比臨床具體/明確/容易!
謹言之,臨床人員依據既有知識 (這容易 out of date) 幫助病人,藉由經驗累積以鍛鍊技術(但不易證實,也容易遇到瓶頸)。研究人員之入門艱辛甚至競爭,但可找到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合作同伴,只要好好努力/假以時日,就可漸入佳境,持續向上提升(挑戰自我的極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