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目標:從「閱讀資訊」轉向「理解與應用知識」
學術閱讀不僅是「讀懂文章」,而是:
-
(基礎)掌握研究架構與論證邏輯--如何「拆解一篇研究」
(基礎)釐清概念與方法
(進階)發展批判性與轉化性理解--如何「轉譯並內化他人的知識」
(進階)最終能表達個人見解與實務連結--最終「轉化為自身知識並批判應用」
為達成此目標,閱讀訓練須具備結構化策略與主動學習歷程,並可結合AI工具輔助理解與評估。
二、推薦的學術閱讀訓練策略與應用說明
策略名稱 | 核心功能 | 適用階段 | 教學應用建議 |
---|---|---|---|
SQ3R 策略 (Survey, Question, Read, Recite, Review) | 引導系統性閱讀、建立主動提問與理解能力 | 入門到中階 | 導讀練習搭配工作單,特別強調Question 與 Review 階段的「提問與自我測驗」,可結合 ChatGPT 支援學生產生問題與檢查理解 |
雙語摘要法 (Two-column Summary) | 建立「關鍵句辨識」與「語意轉譯」能力,訓練再敘述與詮釋 | 入門 | 第一學期可持續使用。左欄記錄原文關鍵句,右欄為學生轉述與評論。重點為轉譯「意義」,而非逐句翻譯 |
三層次提問法 (Three-level Questions) | 發展閱讀深度:語意釐清 → 解釋推論 → 批判應用 | 中階到進階 | 導入課堂問答與寫作訓練。教師可提供範例與題型模板,學生再練習發展高層次問題 |
思維導圖 / 概念圖 (Mind/Concept Mapping) | 強化結構理解與整合能力 | 中階 | 可用於閱讀後整合主題、段落架構與方法邏輯。適合分組活動與討論報告 |
精讀段落訓練 (Close Reading) | 深化對研究設計與論證句構的掌握,訓練細節辨識力 | 中階到進階 | 每次課堂挑選1~2段,精讀研究目的、方法、結果或討論段落,並進行結構分析與問題討論 |
三、AI工具輔助應用(以 ChatGPT 為例)
學習階段 | AI可協助的任務 | 學習者任務 |
---|---|---|
提問階段(Q) | 根據標題與段落產出探索性問題 | 選擇最有意義的問題進行精讀 |
覆述階段(Recite) | 檢查學生寫的段落摘要是否合理 | 修正語意不清或遺漏邏輯連結 |
複習階段(Review) | 協助產生自我測驗題目、設計概念測驗 | 回答後進行比對與反思,或設計互評活動 |
📌 建議:AI應作為「對話者」與「共學者」,非單向提供答案的工具。教師應引導學生與AI互動,以加強批判性與責信能力。
四、整合建議:課程設計中的應用順序
為適應大二學生學習曲線,建議可依以下進程安排閱讀技巧訓練:
時間階段 | 教學焦點 | 建議策略 |
---|---|---|
第1–3週 | 入門引導、建立基本閱讀架構 | SQ3R(S+Q+R)、雙語摘要 |
第4–6週 | 結構化理解、邏輯辨識 | 三層次提問、導圖練習 |
第7–10週 | 深度分析、詞句解析與精讀 | Close reading(每次聚焦段落) |
第11–15週 | 應用與批判、跨文獻整合 | 三層次提問延伸、AI輔助應用、摘要與評論寫作 |
五、結語
「學術閱讀技巧訓練」不應僅停留在「讀懂」的層次,而應培養學生:
-
如何「拆解一篇研究」
-
如何「轉譯並內化他人的知識」
-
最終「轉化為自身知識並批判應用」
結合結構化策略訓練與AI輔助工具,不僅能提升閱讀效率,更能幫助學生建立長期可遷移的學術能力。
若您有意,我可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