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31日 星期一

幫我兒子找指導教授

1. Scopus + Google scholar: 確認老師之研究主題//研究成果(質與量)還有研究團隊

2. 科技部學術補助獎勵查詢---查近10年老師的研究計畫之主題與變遷,甚至經費

3. 碩博論資料庫---學生數/指導過多少博班生,還有主題可繼續查詢這些博士生的現況

查詢/確認上述資料,毋須超過一小時,即能掌握一位老師之「研究主題與變遷、成果(質與量)、團隊、碩博生主題與出路」。我週末花不到幾個小時,就完成作業了,也掌握一個學系多數老師之專長與成果。

我只負責分析與給建議,最後還是由他決定

他給我一些回饋:

a. 我覺得要跟你比95%都不行耶

b. 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不過教導方式也一樣重要...只不過外人很難知道他們風評怎樣

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I'm proud of 士捷

士捷  正申請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預計明年2月起聘。

這是難得的 終身職【臺灣大學兼任教師】,之後也可以升等(具備年資與論文之後)....

他提出12篇英文論文(10 only shown so far, because 2 were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but not online published yet),還有3篇中文論文+數10篇學術研討會論文... + 跟成大老師寫一篇教科書章節

還有教學資歷(之前我請他協助補充碩士班授課)以及滿意度調查

以上 大致是「6年碩博士+1年博後」的成果(可謂 傲人成績 + 紮實的基礎功力)

我認為關鍵在於:及早決定/全力投入學術研究 +良好的研究/學習環境

學生的功力與成就:當老師的主要成就感之一, Thus, I'm proud of him!

2020年8月24日 星期一

陸科技部祭6萬月薪搶我年輕學者 教部:擴大彈薪範圍

 8月起,我「被加薪」,加薪辦法就是這則新聞 陸科技部祭6萬月薪搶我年輕學者 教部:擴大彈薪範圍   所提的「彈性薪資」

我被加薪的金額  聽說是一個大學助理的薪資,等領到加薪時,一定請客!!

很高興這麼老,還被加薪,或可因此不被歸類為老賊....ha ha 

學系老師有數人,都被加薪... 

他們主因是「教學」and/or「服務」傑出被加薪... 我這二方面,除了自覺帶出數名傑出研究生/博士(但這未被計算)其餘乏善可陳....

我是依靠論文品質與數量 被加薪... 依靠 「多篇論文」「被引用超過100次篇數(品質指標)」,這方面我可說是笑傲江湖... 詳 SCOPUS....ha ha


2020年8月19日 星期三

研究所或大學高年級修課之建議

1. 需要大量練習//非上課 難以自我學習者

如統計課與程式寫作課,需要寫作業/考試/練習之課程

統計課與程式寫作為基礎課程且需大量練習... 自學非常困難(很少人有毅力可持續自我練習/且有人幫你改作業)

這些課程最好搭配實務應用(這宜找老師討論),始能學以致用,更為專精

2. 可以跟老師好好討論之課程

如獨立研究,學生需要好好準備再跟老師交流/個別指導之課程

在大學上課之CP值,通常很低... 因為學生投入有限,交通費時.... 若未慎選/投入,所學/所得將很有限。

「學生投入時數(不含授課時間)」與「課程時數」比例,最好不低於3(研究所應不低於4)-且每週必有討論/交流時間至少半小時

歡迎交流... 若提出值得修課的課程,老師將給予獎勵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機制探討--以提升同理心、臨床技能為例---繼續有獎徵答

 同理心【理論上】可提升醫病關係(個案滿意度)/溝通效能(主要臨床技能之一),進而提升順從度、治療成效與效能---這理論/機制實證有限,OT幾乎沒有...

但如何提升同理心?-- 意即:提升(影響)醫療人員同理心之機制為何?

如之前 post 所提,可套用知識-態度-行為模式(機制)

先提升臨床人員對於同理心之知識與態度,以及教導同理能力之知識+同理技術演練,再探究同理行為/技術之臨床表現是否提升

大致有二種  研究設計 可驗證或探究機制:1. 以 RCT 「驗證」特定介入之成效(機制);或 2.同時調查所有相關變項,再「驗證」或「探索」其因果關係(統計方法就先略之)。

但何謂同理心!?這是「提升同理心」以及「探究同理心影響臨床效能/機制」的基礎/關鍵議題

學界對此定義從無共識,以後也難有一致共識。。。

所以我們可看到諸多同理心之定義,也可看到一籮筐同理心評估工具.... 百家爭鳴/欠缺黃金標準

同理心的定義絕對影響上述機制探究與其價值

也影響評估工具的內含、評估模式與價值

我們如何克服同理心「定義不一」與「工具繁多」的問題??

請惠賜意見

2020年8月12日 星期三

Kirkpatrick Model 之應用

 聽說是最有名的  分析與評估  訓練與教育成效 之架構


Source: https://miro.medium.com/max/1024/1*_VjnZgUSe6flMc21pY_faA.jpeg


包含4階層

1 階:反應--學習者對於訓練的感受與想法【滿意度/建議等】

2 階:學習--學習者之知識與態度的改變

3 階:行為改變--學習者之實務(臨床)表現的改變

4 階:成果--(對組織與環境之影響)--成效指標變化


Kirkpatrick Model 似乎蠻適合套用於臨床技能訓練的評估架構

1. 受試者對於訓練之感受、想法與建議等

2. 受試者對於訓練標的之知識與態度改變

3. 受試者對於訓練標的之臨床表現改變

4. 臨床成效指標之改變

我會找機會應用於新的研究計畫!!

*月底又要寫一個研究計畫... 放射治療師的臨床技能訓練... 跨領域!!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寫計畫寫得有點虛脫了....

這一個半月,寫了5個計畫... 不是大計畫,但還是費力氣....

士捷協助寫另外3個計畫... 我給簡單意見

今日基本上都完工了,氣力也幾乎放盡...


我退休前可寫的計畫(有些計畫像在作夢),基本上已經有限(白日夢有限了)

最大的計畫/賭注應該是AI相關計畫...

尤其溝通/同理心研究(這是部分AI的前趨研究,以累積經驗與資料),已動員/投入諸多人力.... 成果仍在虛無飄渺中

有點像 COVID-19 快篩/治療/疫苗等計畫---全世界已動員/投入諸多人力/資金【這是顯學//又緊急】.... 但成果仍在虛無飄渺中。且大多數的研究結果,應該都是失敗,僅有極少數才會派得上用場!!【WHO表示,全球目前約165種疫苗處於試驗階段,其中26種已進入臨床試驗,6種已進入3期臨床試驗階段。2020/08/07】

這是研究的特質--充滿不確定性//大多失敗收場... 但是可以學習/成長許多!!尤其對於最新知識之掌握//新領域的探究皆充滿探險與滿心期待

虛脫了,就好好到球場流汗... 

之後,還有一些稿件待協助(博班生/博後/還有學校老師-合作者,至少5~8稿件),還好沒有截止日期,各自努力,再交流/合作

我還有一些學術研討會摘要/海報需準備(約5~8稿件)9月中旬截稿

科技部計畫的期末報告需準備(約3~5件)10月底

助理/研究生待拉拔(約5~8個,他們幸福嗎?),有些比較急,好好聊,其它就各自努力

資料待探索(USA的資料庫,一定好好運用!今年建立的新合作關係,須把握!!)

教科書需更新(4個章節)

科技部計畫(至少5~8個)年底之前,需好好努力!!

這半年的研究休假 可以很充實!!事實上,多年來一直很充實/踏實,我還在成長/發展中


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助理的難題之一:撰寫 blog..... 也是有獎勵....

撰寫任務、進度、困難以及心得等
還有跟老師訂定之個別學習目標/進展等

這跟實驗室日誌以及學習進展/心得等 一般重要。是紀錄也是反思...
這也是研究人員訓練核心能力的重點之一:養成觀察記錄//批判//交流的習慣與能力

我有時建議--每天至少留下半小時好好思考與記錄上述要點,不一定要立即張貼,至少寫下草稿... 隔天可以繼續....

只是養成好習慣且持續寫得好的助理... 實在有限
那些從助理成為研究生的,大多棄寫了
直接成為研究生的,大多寫不下去

請各位給些回饋吧!?
困難何在?
如何改善?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 are all welcome!
Good rewards will be given for good responses in a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