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之後AI幫我們找研究問題,寫論文………

「IBM大中華區總經理Jeffrey A. Rhoda則表示,擴增智慧(Augmented Intelligence)將協助人類完成更有價值的事情,共同重新定義每一個行業。在全球商業變革下,AI技術、雲端及數據為各行業因應AI浪潮與實踐轉型的三大關鍵。IBM將持續加速Watson在全球各界的應用,協助全球夥伴發揮AI最大價值。」
詳 2020年後 AI必要存在

我想之後AI幫我們閱讀/整理文獻,找研究問題,將是小事一樁。寫論文,亦非難題………

May 31, 2020 「AI取代編輯 人工智慧席捲新聞界
2020-05-31 17:18 台灣醒報 / 記者宋秉謙╱台北報導
「一名被解僱的記者警告說,使用AI的確是未來趨勢。。」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解決臨床評估效能的問題,或須拉高層次

臨床(評估)效能的問題,在於評估內容的廣度與精準度皆不足。且評估之價值未獲肯定。
評估內容的廣度與精準度不足,原因包含工具不足,工具不準,治療(師)時間有限且評估給付有限。這些原因一定造成評估效能不佳,隨後又造成治療師與個案皆不樂於評估………死結於焉形成!!

然而發展或改良評估工具的必經歷程一定是「增加評估」且必須數量大,另外一定費時!!臨床人員沒有時間,且短期看不到成效,故不可能大量增加評估。但研究人員很難大量評估,造成改良評估工具之效能緩慢有限。CAT或電子病歷或可提升效能,但發展緩慢,緩不濟急。故這是另一個死結!!

打開上述臨床(評估)死結,或須拉高戰略層次!也可謂擴大戰線!評估的功能多元,包含掌握個案問題、預測預後、設定治療計畫、臨床推理與呈現成效等。也就是評估是治療的前身與基礎,評估與治療應可以完美結合,也必須結合。 if so, 我們要突破臨床評估效能的瓶頸,且讓治療師/個案積極參與,我們必須及早 呈現/實現 評估之多元功能,也就是讓治療師與個案及早見證評估之價值!!

拉高戰略層次的方法之一,是發展電腦決策輔助系統,也可稱為人工智慧醫療決策輔助系統。也就是我們宜將評估的結果,立即貢獻於臨床推理、治療決策與計畫(如圖)。


圖:結合電子病歷與人工智慧於臨床服務之流程
PRO:病人自陳成效;AI: 人工智慧;SDM: 共享決策

若能結合電子病歷與人工智慧於臨床服務,一則提升貢獻,二則掌握更多臨床時間(以利改良臨床服務,以更提高貢獻)!

另亦可推動評估獨立化,亦即將評估從傳統治療時段中抽離(如X光檢查),以做好評估,並凸顯評估之價值。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難怪我找不到博後。。。

年薪上看135萬 台灣博士搶登陸

017-05-27 01:51聯合報 特派記者杜宗熹/上海報導

【這場上海市台灣同胞聯誼會、上海市海外聯誼會滬台交流委員會聯合舉辦的活動,共吸引一百一十七位來自海內外的台籍博士報名,最後由主辦單位篩選五十位到場。甚至有應徵者遠從德國、荷蘭等地飛來上海面試。
...
上海教育主管機關已考慮明年的對接會將增加台灣博士面試名額至一百或兩百位。】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國王 (老師) 的新衣

老師當然會犯錯。。。
稿件常被拒絕,修改意見經常一堆。。。這就是最好的證據。
對研究生嚴厲,讓學生相當難受

你的意見或看到論文的見解,跟老師不一,這應是常態!!
if so, 如何跟老師切磋,便是你  能否從中學習的關鍵!

你可 highlight 論文的觀點,給老師參考。最好也有自己的解讀,再找老師討論,以釐清見解。
你可 highlight 論文的觀點,跟學長姊討論。若真的跟老師不同,再執行上一步。

不同的見解,是學術界的常態。充分釐清,了解不同觀點,才是關鍵!

若你因為老師的評論,而感到受傷。除了自我療慰,務必徹底瞭解評論的內容!
若老師真的有錯,且是你提醒的,老師請大餐/或送大禮!! 因為是你讓我成長!!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爬過陡峭的學習曲線/突破瓶頸

source: https://www.quora.com/Ashish-Kedia-often-talks-about-optimizing-the-learning-curve-Could-you-explain-it-a-bit

研究生或研究的歷程遲早都會經歷 steep learning curve....

以下歷程,你在那裡??
1. 撞牆/停滯/怪東怪西/評論與鼓勵都沒用/不想再碰
2. 試著找到瓶頸/尋求協助
3. 半信半疑/嘗試/再學習
4. 有些進度/接受評論與鼓勵
5. 明確成果/自我肯定/更能接受評論與鼓勵

困難是必然,心態的調適、發現(自己的學習)問題並開放地尋求協助都是關鍵

惡性循環與良性循環,我覺得差距不遠,關鍵或許就在心態調適與發現問題!!

2017年5月15日 星期一

decisional conflict & regret

decisional conflict 可說是  面對不同決策選項時  內心掙扎/衝突的狀態

這幾乎是人生重大事件 decision making 過程中,必經之歷程

以念研究所為例,要不要念碩/博班?要出國還是在國內念?要找那位指導教授?要選擇那項研究議題?要跟那些人合作?要採用那種研究設計?要採用那種資料分析方法?要寫中文或英文論文?要不要申請科技部千里馬計畫?

理論上,相關知識不足、努力不足、溝通能力不佳、沒有高手支持等 都會造成 regret!

但知識、努力與外在支持 vs decisional conflict vs regret 都是線性相關嗎?
還有幾個重要變項如 attitude, timing, context 皆可能是中介變項

我的學生常經歷 decisional conflict 甚至 regret
me too!

我能如何幫助他們?又能幫助多少??

Note: 1. 以上是這幾天閱讀 SDM 相關文獻(主要是 decisional conflict)之心得。
2. 再舉一個 decisional conflict 的例子: 你想當 不滿足的蘇格拉底,還是滿足的豬 ?
3. 論文如果念懂,除了增長專業知識,還可概化,應用於相關領域。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OT 教師退休潮來臨:臺大研究生的大好良機

中山醫學大學有老師即將退休,高醫有老師已預約2~3年後退休
NTU OT老師,最慢於5~6年後,也將引爆退休潮(張、曾、薛、林、潘、黃、謝)
也就是約6年後,到我最遲屆齡退休的日期(2023~2030年2月1日),這期間,平均每年皆有一名屆齡退休老師!

屆時臺大博班畢業生能夠搶到多少位置!?
這也代表臺大博班之辦學成效。
若從這2年義大與亞大OT新聘老師之結果而言,可謂成效良好。

我們的優勢在於「研究成果」,劣勢在於「國際經驗」。
所以,除了鞏固優勢,須減少劣勢影響(加強英文、參加國際研討會、參與科技部千里馬計畫或博後。。。)
另外「在地優勢」也是關鍵之一,但這能載舟亦能覆舟!
好好準備,就會掌握到好的工作環境,一輩子!!

我還有3次半年期研究休假,一定好好規劃/掌握!!
目前考量是:澳洲 (2019/20)、歐洲(2023/24)以及美國(2027/28)
look 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