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林品萱助理上班,將協助AI研究(中風與思覺失調個案)
8月15日耿逸涵上班,將協助臨床技能研究(溝通技巧/同理心等)
9月1日徐百儀與王昕芊上班,百儀將協助臨床技能研究,昕芊將協助AI研究
從2009年7月生涯第1次研究休假開始撰寫 blog,以跟同學、好友交流教學/研究,甚至臨床之心得。
以下是我的座右銘:
Try hard enough, you can get what you want!
Talent i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你現在的努力 要感動未來的你!
只有藉由他人的視野,才能看到自己思考上的盲點。
8月1日林品萱助理上班,將協助AI研究(中風與思覺失調個案)
8月15日耿逸涵上班,將協助臨床技能研究(溝通技巧/同理心等)
9月1日徐百儀與王昕芊上班,百儀將協助臨床技能研究,昕芊將協助AI研究
因為溝通與同理心概念適用於各年齡層與專業,因此應用對象很廣
反映型 (based on reflective model) 溝通或同理(成效)問卷項目只要改個對象(被評估者),大致即可適用各類人物或專業(含配偶//親子//好友//各專業)
我們只需設定好收案標準(如最近彼此互動之情境與時間/頻率)
大學生評其父母//友人應較易收案,可線上調查
但須再找一下相關文獻(一般成人溝通技巧/同理心問卷),溝通成效問卷就請怡晴/柔潔幫忙。
同理成效問卷就請玉正幫忙了!
一般學者發展溝通與同理心評估工具,應不會明確指出評估技巧或成效,更不會提及依據反映型或形成型測量模式,故宜自行判斷之。
若有溝通或同理心評估工具之回顧文獻,那就更有效率!
通常有建議格式/內容,但可自行增加內容。
最近才想到可增加「研究計畫相關主要詞彙與概念說明」次章節 (subsection),以提升與審查者之溝通效能(以免審查者不解或遺漏)。
呈現位置:文獻回顧與方法之間(以利回顧,且不會太早或太慢,也可當成一個休息站,讓審查者喘一口氣)
如最近「發展溝通成效評估工具」之研究計畫,該次章節至少可提到下列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