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皆為大工程... 需長期投入... 影響深遠
共通點有四:
- 掌握核心知識/技術
- 掌握資源
- 培養人才/壯大團隊
- 投入越久,成果/成就越好
從2009年7月生涯第1次研究休假開始撰寫 blog,以跟同學、好友交流教學/研究,甚至臨床之心得。
以下是我的座右銘:
Try hard enough, you can get what you want!
Talent i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你現在的努力 要感動未來的你!
只有藉由他人的視野,才能看到自己思考上的盲點。
二者皆為大工程... 需長期投入... 影響深遠
共通點有四:
最近科技部又再推動【博班生獎學金】每個月至少3萬元...
給全職投入的學生....
去年學系掛蛋...因為資格皆不符合
今年應有一位新生有資格,但競爭力恐不足
哀阿... 對一個專業而言,新的學年,全國OT的博班新生竟然這麼少... 這是人才養成的危機
投入「臨床技能教學與評估」,已超過3年,目前以實習學生為主。後續或可包含PGY學員。
if so, 之後擬慢慢執行以下任務:
"PS"我的假設如下:
這裡的「研究生」是指「很投入研究」但「功力不足」者
幾乎所有碩班生皆符合「功力不足」,絕大多數的博班生也符合
很投入的標準是--每天至少8小時,每週至少5天... 主要投入上課/做研究/寫作業/閱讀文獻/分析資料/寫計畫/寫論文/討論等
鐵杵要磨成繡花針.... 時間/磨練為必然的歷程,無人能免
也就是沒有捷徑,更何況還需要培養多種能力(請參考八大研究核心能力)
這時間投入,還需加上好的學習態度與能力(最好還有好的環境/指導老師)
快則3~5年,慢則5~8年,才能養成足夠的功力與學術成果,才足以具備足夠的競爭力(可以進入研究型大學任教/研究)。最好的工作一定在最好的環境,也要求最有競爭力者。
就我所見,OT的研究生中,約30%可以做到一年,能持續3~5年進入研究生模式,應該在10%以下.
結果可想而知:絕大多數的研究生難以取得足夠的功力/競爭力(「獨立研究能力」那就更遙遠)。
大部分研究生皆以「兼職」或「休閒」模式...培養功力/執行此「腦力與時間密集」的任務,所以挫折大,也難以突破....
除了慎選環境之外,長痛不如短痛!!
年輕時,早點覺悟....持續投入,加上結交好友...一定讓你的人生更上層樓!!
-------------------------------------------------------------------------------------------------------
以下補充研究生之修課/學習模式
因為我主授碩班必修課之一【論文評析】,所以每年都會帶領至少10位碩班生...
加入團隊的研究生,每年約2~3位,我都會特別留意,跟他們有很多交流
個人覺得碩班生最大的考驗有三:
很不幸,這三項皆難於碩班期間確認
因為學術生涯的喜怒哀樂/利弊得失,短期間體會/了解有限【碩班期間短,難窺學術殿堂之奧祕】
且剛開始嚐到學術研究的滋味通常苦澀... 因為自身功力有限,要學的太多,且難度皆高
臨床的瓶頸在於環境,欠缺學習的環境與科學方法,亦少有時間/機會跟高手交流 [絕大多數臨床人員鮮有主動徵詢高手意見(或接受觀摩/評審),所以很難有機會進步/提升能力]... 這對年輕人的專業能力相當不健康。好處是入門容易,容易上手... 很快即可跟上資歷高者,但這也造成專業能力/薪資差異有限
學術生涯如倒吃甘蔗,碩班生因為功力有限/難度高,一定會吃盡不少苦頭...2~3年內顯有甜頭。造成多數碩班生不敢邁步前行/及早退卻【甚至有些一開始就抱定回臨床的決心】
上述考驗,亦為否繼續攻讀博士的關鍵
若未繼續攻讀博士,那學術能力/生涯大概就GG了
迄今成功率蠻低...
我還是屢敗屢戰
另外,這過程中,較有趣的是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能力」...這或能看穿他/她的一輩子(頂多再追蹤2~3年)!!
我想學習態度主要是「如何面對困難/本身不足」...這比能力更關鍵
跟態度相關的是「習慣」,讀書/時間管理的習慣... 久了就影響深遠
有關學習能力,只要面對(自己的)問題,高手切磋/勤加練習... 熟能生巧/勤能補拙而已
已完成設計/測試的「溝通技巧/臨床技能OSCE」,因為疫情目前無法收案,但卻可用在【遠距實習】!
9站OSCE,含訪談(如主訴/病史/職能史)、評估(MoCA,巴氏量表)、衛教(行動輔具、副木穿戴)、決策(目標與計畫設定),皆可派上用場。【行動輔具、副木穿戴或需器材】
缺點:
就實習言:
準備: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