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神奇之旅 is ongoing

臨床20年了,開設養護中心。
完成2個碩士學位,就讀博士學位中。
數年兼任講師後,年初以論文升等為兼任助理教授。
8/1起正式獲聘為助理教授。
臨床與學術皆取得相當成就,令人佩服!!
Who is this professor!?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專職或兼職的研究人員

絕大多數的OT教師/研究人員都是[兼職]的研究人員,很難達到[專職]。

* 就投入時間而言,專職的定義,至少一半的工作時間或每週至少24小時吧!且需持續10年以上。

* 就研究成果而言,專職的定義,至少每年1篇主要論文(第1或通信作者且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2-3篇次要論文。且需持續10年以上 或10年內平均值有此成果。

就上述2條件,國內/美國/澳洲OT,有哪些人可以達到[專職]的投入與成果!?

郁芬/玉芬的 訓練課程

1. 下週開始正式獨立作業! 安排互相觀摩/切磋(每週1-2次)至少持續一個月。
2. 閱讀認知與注意力的中文回顧文獻。
3. 練習 Medline & Endnote 練習中風認知評估相關之文獻及找尋 model papers (認知評量相關之主題) [與暑期研究迎同學一同練習 Medline 與 Endnote] 2 weeks 找導3-5篇 model papers
4. 後續練習model papers文獻彙整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研究生的困惑與難題

研究生或研究的 beginners 剛開始  一定遭遇很多難題[論文看不懂、統計不懂、寫出來的東西老師看不懂。。。時間不夠用],夠挫折/傷心的!

看到不足,是解決問題/也是成長的首要。

接下來的難題是,如何克服上述問題/不足之處??

首先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研究生,否則如何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長期接受填鴨教育的台灣學生,在此難題上很難突破。表象一是:不會自己找解決之道;二是: 提不出自己的看法;三是: 期待[標準答案]。

如果研究生未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通常我就不給研究生[我的看法/解決之道],因為這會給學生[標準答案],又回到[填鴨教育],難以培養[獨立思考/批判能力]。也就是說,我可能會讓研究生[更挫折],但不讓研究生[學習/強迫思考與自行解決問題],他們可能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嗎?還是等待他人的協助!? so....

研究生如果看到自己的問題,也提出自己的想法/解決之道,我很樂意[加油添醋/錦上添花],否則就繼續磨練了。。。。

Your feedbacks are deeply appreciated!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來澳洲一個月了

Time flies....

論文寫作的進展,依然遲緩。還好侯醫師的 balance short forms 已接近可投稿。

其它稿件 如 ADL perspectives, SS-QOL 仍待積極努力!

下個月,將有3個博班學生加入我們的研究團隊,陣容將更為堅強。如果配合良好,3年後,第1波成果可期。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心理計量最難之處

是各種心理計量特性之概念、意義、還是如何計算比較難?
我想信度、效度、反應性之概念雖然有點抽象,還不難了解。
傳統計量(古典測驗理論)較易計算,但現代測驗理論就比較難了。
但我想最難的是他們的深層或臨床意義究竟為何?好一點或差一點的心理計量特性,如何影響臨床人員的判斷與決策? 如果未能計量這些差異,恐難讓臨床人員重視。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研究生/助理最想跟我學甚麼?最不想聽到我的甚麼回饋?

研究能力還是研究精神?
需要多久?
如何可以有效率一點?
哪些急得來?哪些急不來?
我的哪些言語/舉動?可能研究生/助理聽了/看了有損信心。
歡迎給我回饋,匿名信也歡迎,以免尷尬。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研究生涯無國界

OT博班畢業後,如何往國外發展!?
趁早準備必要條件:1.研究功力(這是競爭力與成就感的核心能力)、2.英文、3.對目標國家的了解(含地理、人文、移民政策及相關學者)。
澳洲及加拿大基本上皆是移民國家,也就是OT可以[技術移民]移居。
您可先準備技術移民,取得身分後,再找博士後研究或大學教職。
你也可透過相關學者協助升請博士後研究,再申請移民。
基本上,您要比當地的博士畢業生具備更強的研究功力,才可能爭取得到博士後研究員或教職。
還有,另有蹊徑,博一或博二時,申請澳洲或加拿大之博班,若有獎學金就去念,畢業時同時升請移民以及博士後研究員或教職。澳洲博班畢業生容易升請移民,加拿大我就不確定了,可向 Jenny 詢問。
這不簡單,但讓您的世界/視野更開闊!!
有志者及早準備, it takes time and effort.... but it's worth it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思考模式與提問

研究生較常問問題,大學生就少多了。
提問的問題大致可分為 what, how, & why 3種類型
What 類型的問題[如名詞解釋],通常 wikipedia 或 google 即可查到,所以研究生若問此類問題,我通常較不直接回答。因為這通常已有標準答案,也易於網路查得到,何必問老師咧!?
How 類型的問題[如如何設計問卷]常牽涉[方法學或數學],需有基本知識以及邏輯思考後,較易進入情況,甚至還需要[實務經驗],才能補充方法學[過於理論]之不足。這類問題,如果學生沒有基礎,老師不易回答,因為幾乎至少要上一堂課,一堂[填鴨教育],效果不佳的。所以我通常會看學生的基礎再答覆,甚至請學生先看看相關的方法學文獻[這也是網路上容易找到的],再來討論。
Why 的類型[如目前的評估工具為何未達理想境界],需要具備廣博的知識與批判能力,甚至主觀判斷。這類型的問題通常沒有標準答案,或是見仁見智。我樂於討論這類問題,但常先詢問學生/助理的見解,之後再補充。但各位想必知道:學生/助理鮮少提出見解/批判,因此我就會請學生/助理多想想,之後再議。那就看他們有無後續了。

我也常問助理或研究生問題,甚至交叉提問上述3種類型的問題,通常被問者,在"what"類型就被我電到了,因為我會追問各種情況,確實掌握清楚。助理/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觀察力甚至記錄能力,否則常常表達不完整,難以滿足老師的[求知慾]。如果我再繼續問 how 或 why 的問題,結果如何,即可推知。想必我的研究生/助理,皆有深刻的印象。

舉個例子,若欲吸收臨床治療師的[臨床經驗],您只需問她/他這3類型的問題:
what: 您的哪種治療技術對於哪類病人最有治療成效? 治療技術之重點為何? 發展此技術花費多少時間?療效的呈現指標為何? 有效的個案比例為何? [請留意順序,因為越後面的問題越難回答。]如果該治療師有多種[珍藏]技術,則一一依序詢問之。
how: 治療機轉為何? 如何再突破以提升療效或縮短治療時程?預計約需多少時間?
why: 為何同樣的治療對於有些個案有效,但有些無效?原因為何? 如何排除臨床上看到的治療成效是因為其它因素(如接受物理治療或自然成長/復原)所造成的進步? 對於效果不佳者,有無其它治療模式? 如何及早選擇/轉換最適合個案的治療模式!?

我這樣的思考模式,也常發生在我跟太太與小孩的日常生活中,結果我常常被[白眼]相待,或不被理睬,有點無奈阿! 但同時也可了解我的研究生/助理跟我討論時的哀怨阿!!


這樣的思考甚至學習模式,可能源自於我在博士班以及之後的學習模式。那時自己訂定研究題目、摸索方向,全靠自己。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帶小孩與帶助理/學生的相似之處


因為兒子放寒假,所以課程結束6/18日就安排到澳洲,以協助太太帶 2 位孩子(13歲 & 10 歲)[西元2010年]。

不管在家裡或外出,2位小孩就是一直吵鬧,我一直就不是有威嚴的爸爸,對於管教小孩實在無能為力。

還好媽媽管得動小孩,不過還是常常受不了吵鬧。

我跟太太很容易看到小孩的一些個性缺點,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勸導,但似乎也是幫不上忙

想想自己帶助理或帶學生,我已看過/帶過不少助理與學生,也容易看出他們的優缺點,但似乎也是如此:每個人的天命已定或是我的能力有限
(或看不到自己的盲點),也是幫不上多少忙。

我又不想順從[宿命論]無為而治,小孩方面只能盡量跟孩子[當成朋友交往。如果將來他們遇到問題,可以想聽聽父母的意見,不用自己孤軍奮鬥。]

助理/學生方面,除了知情同意:努力讓助理/學生充分了解學術研究的重要、進而終身投入,其餘就是助理/學生自主了。如果可能,也是當成朋友,助理/學生遇到問題,會想聽聽我的意見,不用自己單打獨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