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U(紐約):每年學費- 2.2 萬美金;生活費約2-2.5萬美金(共約4.5萬美金即150萬台幣)
Monash(墨爾本):每年學費- 2.5萬澳幣;生活費1.5萬澳幣(共約4澳幣金即110萬台幣)
目前 NYU 不到一半的博班學生獲得學校提供的獎學金。 Monash 不到1/3的博班學生獲得學校提供的獎學金。
感謝當地留學生提供之訊息!
從2009年7月生涯第1次研究休假開始撰寫 blog,以跟同學、好友交流教學/研究,甚至臨床之心得。
以下是我的座右銘:
Try hard enough, you can get what you want!
Talent is the desire to practice.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game.
Better to light one candle than to curse the darkness.
你現在的努力 要感動未來的你!
只有藉由他人的視野,才能看到自己思考上的盲點。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研究團隊規模
之前提過「研究團隊規模」是我的研究瓶頸之一,各位可參考公衛學院流行病所 陳為堅教授的 "crew" http://wei.mc.ntu.edu.tw/crew/crew.htm
同時也可以知道台灣大學之教授們,規模大小差多少了。
同時也可以知道台灣大學之教授們,規模大小差多少了。
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佳苓的博論方向大致底定
方向為找尋中風病人上肢嚴重偏癱之最佳治療模式以及恢復機制。
這非我的專長,所以我們將組成「強大」的 committee
含影像專家:曾文毅教授(光電所);神經科專家:鄭建興副教授;物理治療專家:林昭宏教授,湯佩芳助理教授;復健科醫師:陳文翔副教授,OT專家:薛漪平副教授。
也考慮物理治療專家:王瑞瑤教授;黃英修教授。 以及動物研究專家陳思甫博士(以協助探索治療強度與時機以及機制探討)。還有OT專家:張志仲教授。
這非我的專長,所以我們將組成「強大」的 committee
含影像專家:曾文毅教授(光電所);神經科專家:鄭建興副教授;物理治療專家:林昭宏教授,湯佩芳助理教授;復健科醫師:陳文翔副教授,OT專家:薛漪平副教授。
也考慮物理治療專家:王瑞瑤教授;黃英修教授。 以及動物研究專家陳思甫博士(以協助探索治療強度與時機以及機制探討)。還有OT專家:張志仲教授。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局外人的研究議題
part-time 進行 自閉症研究也有2-3年了,目前主要的重點在於「驗證 PEP-3 以及家長問卷」與發展FIFE訪談問卷。
最近請中珮分析家長問卷部分的信度及效度,發現 inter-rater ICC 僅有 0.6 - 0.7 代表 caregiver 所給予治療師之訊息「不太一致/穩定」。
另外,問卷之收斂效度數據,也很獨特,只有 self-care 與 PEP-3 有較高的關聯程度,其他二者 problem behavior & adaptive behavior 跟 PEP-3 之關聯性低,代表 caregiver 所掌握訊息與 PEP-3 不同。 然因加上上述 inter-rater reliability 差,我們也就不易掌握問卷所的訊息,究竟為何?
以上也帶出一個研究議題:如何有系統地掌握/記錄 caregiver-report information?尤其在忙碌的臨床,零碎時間。。
目前發表成果如下:
Fu CP, Hsieh CL, Tseng MH, Chen YL, Huang WT, Wu PC, Chiang FM.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smallest real difference of the Chinese 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third edi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10;4:89-94.
姜富美,傅中珮,謝清麟,黃瑋恬,吳佩,瑾陳玉蘭。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個別化評估工具:心理教育量表第三版之心理計量特性回顧。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2010;6:66-71.
醫學中心職能治療部門對泛自閉症障礙兒童評估工具使用狀況之探討
最近請中珮分析家長問卷部分的信度及效度,發現 inter-rater ICC 僅有 0.6 - 0.7 代表 caregiver 所給予治療師之訊息「不太一致/穩定」。
另外,問卷之收斂效度數據,也很獨特,只有 self-care 與 PEP-3 有較高的關聯程度,其他二者 problem behavior & adaptive behavior 跟 PEP-3 之關聯性低,代表 caregiver 所掌握訊息與 PEP-3 不同。 然因加上上述 inter-rater reliability 差,我們也就不易掌握問卷所的訊息,究竟為何?
以上也帶出一個研究議題:如何有系統地掌握/記錄 caregiver-report information?尤其在忙碌的臨床,零碎時間。。
目前發表成果如下:
Fu CP, Hsieh CL, Tseng MH, Chen YL, Huang WT, Wu PC, Chiang FM.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smallest real difference of the Chinese Psychoeducational Profile-third edi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2010;4:89-94.
姜富美,傅中珮,謝清麟,黃瑋恬,吳佩,瑾陳玉蘭。泛自閉症障礙兒童個別化評估工具:心理教育量表第三版之心理計量特性回顧。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雜誌2010;6:66-71.
醫學中心職能治療部門對泛自閉症障礙兒童評估工具使用狀況之探討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一般同學對「研究」的瞭解有多少?
研究的價值何在?研究有哪些價值,是臨床無法達成的?反之,臨床有哪些價值,無法以研究達成的?
對研究的興趣能否於短期內(如半年、一年)體會或掌握?
研究能力的培養,需要多久?
研究人員的「出路」有哪些?
對研究的興趣能否於短期內(如半年、一年)體會或掌握?
研究能力的培養,需要多久?
研究人員的「出路」有哪些?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與 研究生 會談記錄
1. 願景:博班畢業後的出路,可放眼全世界,毋須劃地自限於國內發展。研究生可以更有企圖心,未來的成就/境界可以超越自己的想像範疇!!
2. 研究核心能力培養:研究方法,批判/邏輯能力,論文寫作。上述核心能力可概化至多數研究領域。另外,任何領域的研究,皆須十年以上的投入,始有小成。年輕的研究生,毋須擔心博班之研究主題為何,核心能力的養成以及後續的終身研究方向的確認,才是最關鍵的!也就是說在碩博班階段,能夠學到多深厚的核心能力,比研究主題為何重要多了。
3. 研究哲學:為何要做研究?研究對臨床(個案)的意義何在?從研究的發現,到臨床的應(採)用,需要多久?為何研究人員需要長時間/密集投入工作?那不會很無聊嗎?那麼投入是否窄化生活領域了?研究是在象牙塔裡鑽牛角尖嗎?
2. 研究核心能力培養:研究方法,批判/邏輯能力,論文寫作。上述核心能力可概化至多數研究領域。另外,任何領域的研究,皆須十年以上的投入,始有小成。年輕的研究生,毋須擔心博班之研究主題為何,核心能力的養成以及後續的終身研究方向的確認,才是最關鍵的!也就是說在碩博班階段,能夠學到多深厚的核心能力,比研究主題為何重要多了。
3. 研究哲學:為何要做研究?研究對臨床(個案)的意義何在?從研究的發現,到臨床的應(採)用,需要多久?為何研究人員需要長時間/密集投入工作?那不會很無聊嗎?那麼投入是否窄化生活領域了?研究是在象牙塔裡鑽牛角尖嗎?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沈醉一下
早上接到 Stroke 雜誌的論文接受刊登信函, feel wonderful... again.
這是個人第 7 篇 Stroke 論文(以 Taiwanese 為主要作者的 Stroke 論文,至今84篇)。
目前也有 7 篇 Physical Therapy 論文(以 Taiwanese 為主要作者的 Phys Ther 論文,至今34篇),竟然超過1/5, a bit strange。
這是個人第 7 篇 Stroke 論文(以 Taiwanese 為主要作者的 Stroke 論文,至今84篇)。
目前也有 7 篇 Physical Therapy 論文(以 Taiwanese 為主要作者的 Phys Ther 論文,至今34篇),竟然超過1/5, a bit strange。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AJOT 近況報告
這2年參與 AJOT 的 editorial board, 5 月初 AOTA 年會時,召開年度編輯會議,主要會議記錄整理如下:
1. 2010年3月起採用線上投稿與論文刊登。
2. 2009年之稿件接受刊登比例為31%。從投稿到接受刊登平均日期為91天。從接受刊登到期刊刊出日期為16個月
3. 近2年刊登之論文以成人及小兒領域居多,約7成。精神領域低於5%。
4. 2010刊登論文之優先順序為:A. 療效驗證(含meta-analyses); B. 醫療品質(如提升滿意度/順從度以及醫療成本/效能);C. 評估工具之驗證;D. 連結職能投入 (occupational engagement)及參與 (participation)/健康;E. 探索專業相關議題之研究。
5. 推動4大策略,以提高期刊之影響係數 (impact factor) :A. 編輯群考慮投稿稿件被引用之可能性,僅有被引用可能性高者,才刊登之。B. 增加刊登系統性回顧論文;C. 縮短論文接受刊登後,距離正式刊登之日期;D. 增加每年刊登論文篇數。
1. 2010年3月起採用線上投稿與論文刊登。
2. 2009年之稿件接受刊登比例為31%。從投稿到接受刊登平均日期為91天。從接受刊登到期刊刊出日期為16個月
3. 近2年刊登之論文以成人及小兒領域居多,約7成。精神領域低於5%。
4. 2010刊登論文之優先順序為:A. 療效驗證(含meta-analyses); B. 醫療品質(如提升滿意度/順從度以及醫療成本/效能);C. 評估工具之驗證;D. 連結職能投入 (occupational engagement)及參與 (participation)/健康;E. 探索專業相關議題之研究。
5. 推動4大策略,以提高期刊之影響係數 (impact factor) :A. 編輯群考慮投稿稿件被引用之可能性,僅有被引用可能性高者,才刊登之。B. 增加刊登系統性回顧論文;C. 縮短論文接受刊登後,距離正式刊登之日期;D. 增加每年刊登論文篇數。
2010年5月15日 星期六
與學生會談,學生的紀錄
以下是那天跟老師聊過之後的重點整理:
1.研究所?
研究所是個過程,重點還是在研究所畢業後想要做什麼;
如果現階段不確定自己的性向、喜好到底是什麼,可以先念研究所,接觸研究領域之後,也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正喜歡、真正適合。
2.未來職業?
若往學術領域走,要把念博士的數年,一起放入人生規劃中,
學術研究用客觀的證據來證明許多難以量化的OT情形,也可以做專業的提升,是很根本的解決問題。
(但我真的喜歡嗎?如果我選擇這個,我會開心的走得長久嗎?)
如果往臨床方向走,可以第一線的服務個案,但是常常臨床工作的loading就相當重,往臨床工作的人,想要走回研究是很困難的,因為「學術方向」的入門門檻是比較高的。
臨床的風險,在於幾年後就會遇到瓶頸,當治療成效進步有限時,OT自己的成就感就會相對變少,這時候還會有熱誠嗎?
3.印象最深刻的?
真正思考後,才驚覺如果純粹走臨床工作,遭遇瓶頸的速度這麼快,
但自己也還沒從「學術研究」中找出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夾在兩個選擇之間,
其實也還沒確定要往哪個方向。
會讀研究所是一定的,不過是台大的?國外的?
我還需要有更充分的準備,以迎接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
其實,真的很謝謝老師和我聊聊,
雖然我還沒下什麼決定、雖然我還是很苦惱XD,
但我覺得看清楚的東西比之前更多一些了,
真的很希望自己不是懵懵懂懂的前進,
所以很謝謝這個能夠和老師聊聊天的機會!
1.研究所?
研究所是個過程,重點還是在研究所畢業後想要做什麼;
如果現階段不確定自己的性向、喜好到底是什麼,可以先念研究所,接觸研究領域之後,也才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真正喜歡、真正適合。
2.未來職業?
若往學術領域走,要把念博士的數年,一起放入人生規劃中,
學術研究用客觀的證據來證明許多難以量化的OT情形,也可以做專業的提升,是很根本的解決問題。
(但我真的喜歡嗎?如果我選擇這個,我會開心的走得長久嗎?)
如果往臨床方向走,可以第一線的服務個案,但是常常臨床工作的loading就相當重,往臨床工作的人,想要走回研究是很困難的,因為「學術方向」的入門門檻是比較高的。
臨床的風險,在於幾年後就會遇到瓶頸,當治療成效進步有限時,OT自己的成就感就會相對變少,這時候還會有熱誠嗎?
3.印象最深刻的?
真正思考後,才驚覺如果純粹走臨床工作,遭遇瓶頸的速度這麼快,
但自己也還沒從「學術研究」中找出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夾在兩個選擇之間,
其實也還沒確定要往哪個方向。
會讀研究所是一定的,不過是台大的?國外的?
我還需要有更充分的準備,以迎接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
其實,真的很謝謝老師和我聊聊,
雖然我還沒下什麼決定、雖然我還是很苦惱XD,
但我覺得看清楚的東西比之前更多一些了,
真的很希望自己不是懵懵懂懂的前進,
所以很謝謝這個能夠和老師聊聊天的機會!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2010年5月2日 星期日
暑期研究營
數年來已舉辦多次,去年因年休假,請博班生協助。
週四找位去年參與過的同學訪談,她的主要收穫包含:資料檢索、閱讀與寫作能力提升。也熟悉部分統計概念與培養研究能力。
未來考慮報考研究所,但未確認是否念博士。
上一週也訪問過另一人,她還不確定未來走向。
成效究竟如何? 如何提升??
週四找位去年參與過的同學訪談,她的主要收穫包含:資料檢索、閱讀與寫作能力提升。也熟悉部分統計概念與培養研究能力。
未來考慮報考研究所,但未確認是否念博士。
上一週也訪問過另一人,她還不確定未來走向。
成效究竟如何? 如何提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