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或許我們,至少是我,皆在協助生成式AI升級!?

講直接一點是進行測試與除錯

還要花一點錢(加入會員)

當然回饋也不少,至少知識獲取與工作效率提高許多

那我們的價值何在?提升競爭力/成就感?

年輕人就很辛苦,10年後的年輕人,如何面對生成式AI?還有除錯的能力嗎?他們的存在價值/成就何在?

-------------------------------------------------------------------------------------------------

以下是我跟 GPT 5 交流後的觀點:

我們是在幫 AI 升級,還是在幫自己升級?

或許你沒想過,每次與生成式 AI 對話,你不只是使用者,更像它的測試員與除錯員。

我們花錢訂閱、花時間輸入指令,AI 的確因此更懂人類。但回頭想——我們的價值何在?

對我而言,答案是:幫自己升級。

AI 讓我們知識獲取更快、工作效率更高,但真正決定未來競爭力的,不是 AI,而是我們能不能駕馭它。

十年後的年輕人,AI 一定更強,但也更容易讓人們失去「除錯」與「判斷」的能力。

要不被取代,就要在這三個基礎能力上提前布局:

  1. 批判性思考:敢於懷疑 AI 的答案,能驗證真偽與適用性。
  2. 情境整合力:把 AI 的資訊轉化成符合實際需求的可行方案。
  3. 創造與跨域能力:將 AI 當作合作者,激發出它單獨無法產生的價值。

AI 會升級,但人類也必須升級

因為真正的差距,不是人類 vs AI,而是會駕馭 AI 的人 vs 不會駕馭 AI 的人。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AI 時代的研究紅利與挑戰:擁抱 GPT-5

自投入 AI 應用研究以來,我的研究進展顯著加快,生成式 AI 的研究同樣如此。

我能充分享受這波紅利,關鍵在於我已累積大量研究成果/相關知識——包括關鍵知識(domain knowledge)與寶貴資料,如臨床收案數據、臨床技能錄音檔與逐字稿(圖)。

另一個推動 AI 應用研究的關鍵,是 AI 技術本身的快速提升與普及。這方面我毫不擔憂,因為全球眾多 AI 公司與專家正持續開發更易用且效能不斷突破的 AI 工具與平台,例如 GPT-5。

透過自然語言介面,我能將自身的專業知識應用於各類數據與逐字稿,進而激發出豐富的研究構想與成果。

圖:AI應用研究的關鍵特質/能力

面對的挑戰

然而,AI 帶來的並非只有紅利,也潛藏多重挑戰:

  • 資料品質與隱私

再先進的 AI 也需要可靠、完整且高品質的資料作為基礎。

對於臨床數據與逐字稿,必須確保去識別化與符合倫理規範,否則可能引發法律與信任危機。

  • 模型理解與偏差

GPT-5 再強大,也可能誤解語境或在細節上產生錯誤。

如果研究者對模型運作缺乏判斷能力,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放大偏差,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性。

  • 依賴與創造力的平衡

過度依賴 AI 生成內容,可能削弱研究者的原創思考與方法論嚴謹度。

真正的價值在於將 AI 作為輔助,而非替代。

  • 技術更新速度

AI 技術演進迅速,今天的最佳工具,可能數月後就被取代。

持續學習與調整研究方法成為必要能力,而這對時間與精力都是挑戰。

簡言之,AI 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研究方式,GPT-5 更是開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對於擁有專業知識與數據基礎的研究者而言,這是少有的黃金時刻——只要懂得善用工具、結合自身優勢,就能在浪潮中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但唯有同時正視資料、偏差、依賴與技術迭代等挑戰,才能確保這份紅利不會被風險吞噬。未來的競爭,將不僅是知識與經驗的比拼,更是創意與 AI 協作能力的較量。

以下分享與 GPT 5 的3個對話:

A. Deep Research: 「請彙整以大型語言模型設計的虛擬病人文獻,包含如何設計與驗證。所引用文獻必須是 PubMed 或 Scopus 可查詢得到,且是2023年迄今的文獻」 

B. 提問:「以下是評估相關的理論或看法?還是什麼概念? 

1. If you cannot measure it, you cannot improve it? 

2. 臨床人員所需評估工具的(精準度)標準,比研究人員高? 

3. 台灣臨床OT所使用的評估工具精準度,比研究人員差(且差很大)? 

4. 臨床技能(含知識)教育之關鍵在於評估/測驗 

5. 沒有好的評估工具,臨床、教學與研究都難以突破」

** 上述對話內容所引用的文獻-我覺得相關性很高,且未發現錯誤。ChatGPT還可以將文獻輸出成 Endnote可讀取的格式/檔案,對於後續引用,非常便利!!

C. 此貼文的改寫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ChatGPT上癮,造成認知怠惰... 如何克服??

 「你的性格會決定你比較常用快腦(直覺)還是慢腦(理性);情緒與直覺會推你上癮,而理性雖然理論上能剎車,但在現實中多數人踩不住。上癮久了,你的思考就會更依賴捷徑,真正動腦的機會變少。」

上述白話是 ChatGPT 解讀論文: Deng Z, Deng Z. Becoming a cognitive miser?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addictive ChatGPT use. Soc Sci Med. 2025 Jul 30;383:118467. doi: 10.1016/j.socscimed.2025.118467. 所生成。

那如何克服上述的認知怠惰,且能提升工作/學習效率呢?

我覺得,一定要使用 ChatGPT,已難以避免。但使用方式與事後皆須調整!

1. 先有想法(先動腦)再提問;

2. 多反思/撰寫心得/看法(計畫/論文);

3. 高手切磋(投稿)!!

但如同前述白話,多數人難以做到!!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疾病經驗(FIFE)訪談架構、訪談能力評估與回饋系統之建立與驗證

這是我倫理學教學10幾年的主題之一,內容更改至少5次了....

臨床一直沒有採用,我依然沒放棄.... 這頗像我30年的主要研究成果(評估工具),乏人問津一般.... 哀怨的緣由,有些已於之前的貼文論述了...

回到FIFE,因生成式AI的誕生,讓我們多一項強大的研究技術/方法!!我已設計多位可供訪談的虛擬病人(生理、心理與小兒個案或家屬)!因此「FIFE訪談架構、訪談能力評估與回饋系統之建立與驗證」已正式進入「研發/改良」階段。

我們團隊的學術基礎包含:

  1. 心理計量應用學,提供發展與驗證評估與回饋系統之基礎。
  2. 溝通技巧與臨床同理學理與評估工具,提供關鍵核心能力/臨床技能的評估與回饋之基礎。
  3. 生成式AI應用,提供研發/改良的加速器!!經由虛擬病人與考官的建置,可大幅提升驗證與改良之效能。

上述1&2是核心知識;3是核心技術!

我們團隊的臨床與人才資源包含:,

  1. 臨床專家/單位合作,提供人才與臨床測試場域
  2. 已累積諸多錄影檔與逐字稿,提供大量試驗資料

有了上述條件,下列教學/研究,甚至臨床應用議題皆「更接近」可以實現:

  1. 建構可行的訪談架構,可完整或分拆的訪談架構/紀錄要點,以利執行。
  2. 建構與驗證虛擬病人與考官(偏重虛擬臨床技能測驗「方法學」之發展)
  3. 建構訪談/會談核心能力/臨床技能之評估與回饋(偏重「臨床技能教育成效」之驗證)

Note: 更早投入研究的共享決策(也是倫理學教學10幾年的主題之一),已放到冰庫!~ 主要原因是準備不足(或基礎不足),因為條件更多。其一條件/原因是FIFE沒做好!!


待續....

 

2025年8月1日 星期五

博後的實驗室日誌

新創的 My GPTs:   Laboratory Journal Assistant for post-docs

協助博後高效撰寫... 預計每天10分鐘以內

自動列出重點,含有溫馨提示

還可自動彙整(3~5次之後)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影響我研究主題的關鍵人物之一

恭喜姚開屏教授獲得「師鐸獎」--這是國家級的最高榮譽!! 

姚教授的著作與論述影響/幫助我一輩子!!

1996年(當時我還是講師),我看到姚教授的建議:「紮實的基礎性研究」&「評量工具的可信度與有效性... 這類型的研究實在需先於各種治療療效的研究。」(如圖所示,我僅用兩分鐘就找到了這段建議!!)。



我最近的臨床技能研究,基本上只是「實踐」上述建議:如果我沒有嚴謹且可靠的「臨床技能評量工具」,便難以展開相關研究,無法明確地呈現學員的臨床技能優缺點//給予回饋!!


舉例而言,下列第1篇有關溝通技巧評量工具的信度驗證論文,為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1. Chen TT, Wang YC, Wu TY, Chen CR, Cheng CY, Hsueh IP, Wang SP, Hsieh CL. Inter- and Intra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Gap-Kalamazoo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Form Among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ns. Am J Occup Ther. 2024 Jul 1;78(4):7804205030.

2. Chen TT, Huang YJ, Chen CR, Hsu CW, Huang SL, Hsieh CL.

Effects of Feedback and Reflection on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or Occupational Therapy Students. Am J Occup Ther. 2025 Jul 1;79(4):7904205060.

3. Ju YJ, Wang YC, Lee SC, Liu CH, Lee ML, Hou CY, Yang CW, Hsieh C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GPT-based Rater for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Using the Gap-Kalamazoo Communication Skills Assessment Form. Medical Teacher. 2025 Jul 1.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姚教授的卓見導引我30+年的學術旅程!!未來我若還能做10年的研究,仍將依循姚教授的智慧之光持續引領我前行!!

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準備退休後的研究角色調整

將不再扮演「領頭羊」了!!

30幾年來,我大致皆扮演領頭羊的角色,開發/擬定研究方向/主題

帶頭衝鋒陷陣,雖有些成果(如驗證與改良臨床評估工具、發展CAT、評估與介入臨床技能、以及應用AI與評估與教學等),但大多是屢敗屢戰...

再4年多(2030年2月)我就要退休,學系明年也將徵聘我退休後,所留下職缺的教師!

甚至早一年(2029)我也將申請一整年的教授年休假!

除了,轉身幕後,也將調整角色,變成「協助者」或「打工仔」,至少一大部分時間(2035年之前)

徵求有緣人/合作者,但有些條件需言明:

  1. 確定我可以協助... 可協助的領域/任務應該不少(詳2)!!且我可投入的時間,還接近 7-11, 全年少休假。
  2. 確認我的角色... 從諮詢者、協助探索者(探索研究主題等)、評論者(含評論計畫或稿件)、主筆者(撰寫/修改研究計畫、稿件以及回覆信函).... 應該都可以
  3. 確認我的報酬。這或不容易!但可從我協助的研究計畫中支付... 也就是我大多可自己負責/給付。也可說是:若我無法協助爭取到研究經費,那就做功德!!
  4. 合得來,好聚好散!!